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筆趣水趣墨趣是什麽

筆趣水趣墨趣是什麽

文人畫是古代留下來的壹個文化名詞,它大約在北宋時期形成。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壹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壹是有文學特征、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統壹。

所謂“墨趣” ,是通過水與墨的融合產生變化,在白紙上用毛筆以黑白兩極和不同深淺的黑色來表現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世界。水墨作畫既達到了黑白狀物的效果,又擺脫了色彩與形似的羈絆,在空間認識上達到壹個嶄新的高度。作為實色的墨色在視覺表達和心理感受上是某種實際存在,而不著壹筆的白紙則為虛擬的空間,為黑色提供了經營的可能。二者互補互襯,正所謂“計白當黑”“知白守黑” 。

作畫時,我力求壹種專註沈潛的狀態,暢遊於鮮活細膩的自然氣息中,營構、整合自然物態豐盈交疊的復雜關系,使之化為行筆施墨間潤澤淋漓的生機表現、潑灑滴淋間綿延暢達的遊歷心跡、焦宿積破間豐富渾厚的恣意觀感。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說》中論:“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 ”在創作中,我的筆墨會根據興趣和關註角度的不同而隨機轉換,自然情貌間紛繁的結構特質和穿插疊合關系,皆可憑借心性的熔鑄,轉化為畫裏的生活氣象,傳統筆墨形態與品性亦可由畫家自身的理解有理有節地植入畫中。正是由於筆墨作用於宣紙的實踐過程,不斷地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擁有了筆墨功夫,黑與物象渾然壹體,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墨越淡而畫越雅,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因此,文人畫對水墨情有獨鐘。

所謂“意趣” ,就是水墨畫借用黑白兩色,使畫者在創作中避免了以辯認物象和塑造真實形象為目的,從而將關註點放在借物象來表達畫外之意上。文人畫自古就講究“離形得似”“境生象外” ,但得神遇,不以跡求。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筆墨章》中提出:“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對生活和精神的展現要比單純的運筆、運墨重要得多。如果畫家不註重品行修養,用墨就無法達到靈動的效果;如果畫家不註意觀察生活,用筆就會沒有神韻。畫家只有仔細觀察和體驗生活,並將自然的美與自我心源融為壹體,才能創作出具有“天人合壹”理念的作品。

因此,古代文人畫家畫畫的時候,側重追求筆墨的趣味和筆墨所載的抽象表現。也就是說,通過抽象的筆墨,畫家表現的不是外在的物象世界,而是畫家內心的理想世界和感受。譬如八大山人無論畫的是鳥、魚、花或山水,縱使主題不盡相同,但表現的都是其內心世界和藝術價值的取向。八大山人的畫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奇特,怪異誇張,尤其是那些禽鳥,或蜷腿縮頸,或棲壹足、懸壹足,瑟縮於枯枝殘荷之上,壹副既受欺負卻又不肯屈服之狀,悲憤慷慨,倔強郁結。他筆墨著紙時概括簡約,惜墨如金,多壹點則過之,少壹點又不及,癡情恣縱,傲趣橫溢,蒼勁圓辣,逸氣出岫,自身的情懷與意趣融於畫中。元代文人畫家倪瓚便表示,他的畫誌不在形似,只為抒發個人胸中逸氣而已。

所謂“文趣” ,就是文人畫必須體現文氣,是文學與繪畫相結合的壹門藝術,需要文學與繪畫的雙重技能。翻閱中國畫史,哪個文人畫大家不是既能詩又能文的,他們窮其壹生都在進行功力積累,都在錘煉自己的詩書畫文,像倪瓚、沈周、唐伯虎、董其昌等等,舉不勝舉。中國文人幾乎都遵循這樣壹個發展規律——從娛己到娛人,絕大多數文人畫家並不靠賣畫為生,工作閑暇之時,握筆鋪紙,畫上幾筆,抒之以情,寄之以理,真是自樂至極。畫多了,畫精了,再加上文人畫本質上是以文學立意畫面,含著智慧與詩意,自然喜歡的人越來越多。

對於智者和有誌者,娛己的過程其實是堅持學習,堅持探索,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素養,不斷尋求突破創新的過程。愚以為,決定藝術者,首當才情與性情,以後天的性情揮灑先天的才情,技術遠在其次。多少人孜孜矻矻於技術的磨練,終於工匠的精微,卻無神性的靈光,難稱大家。而神性則來自於文學性、哲學性、趣味性。

水墨對宣紙的細微浸染,不正是文人畫家心緒壹點壹滴的滲透嗎?這其間始終包含著妙趣妙境,清正清雅,具備遣懷述誌,托物寄情。這也像寫壹篇散文,或填壹闋詩詞,需要創作者長年累月的知識積累,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吧。文人畫的精髓就是文化,就是壹點壹滴融進自己血脈之中的中國文化的傳承。

所謂“小趣” ,就是從形象到筆墨都非常簡練而意趣神情鮮明的即興之作,壹般稱為小件小品,是相對於大幅的、主題性強的作品而言。小品畫尺幅小,壹般在壹尺或者數尺之內;內容簡,要求簡練、概括、單純,小中見大;趣味濃,給人以優美、自然、舒暢、輕快、動情、純樸、恬靜的審美享受。在中國畫藝術中,小品畫展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征。

回眸歷史,先人留下的藝術精品大量的是小尺幅佳作,如王維的《雪溪圖》 、李唐的《牧牛圖》 、趙孟的《秋色圖》 、倪瓚的《秋風圖》 、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等等。所以,藝術不計尺幅大小,可謂:“咫尺之圖,寫千百裏之景。 ”此外,小品畫創作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茶余飯後壹揮而就,十分方便。但是小品畫型制可以小,器局絕不能小,“納須彌於芥子,容千裏以咫尺” 。盡管小品畫多為即興創作,但也是畫家對社會、自然壹切事物深刻體察之後,再經過縝密的思考,有所感悟才壹揮而就的,其表達著壹種凝練的感情。小品畫也最能體現壹個畫家的筆墨成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上是審美的,追求藝術表現的力度美、情感美、書法美,而小品畫的筆墨恰恰更是如此。

可以說,中國畫能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主要是小品畫,所以小品畫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幾片蘭草、數枝竹葉、壹幅小景,畫面形象不多,筆墨簡括,卻發深思,賞心悅目,趣味盎然,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