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陳剛、何占豪創作於1959年,首演《梁祝》的是當年年僅18歲、還在上海音樂學院上學的俞麗拿,演奏壹舉成名。
俞麗拿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唱片發行量多達壹百多萬張,是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唱片,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首界金唱片獎,為中國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該曲首演後曾得到音樂界壹致好評,並在世界各國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廣泛演出。
此曲被多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演奏過,盛中國、呂思清、薛偉、西崎崇子等。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產生,是中國文化發展到了壹定程度時的必然產物,是借用西洋樂器的優勢來表達中國古典樂曲的壹次有利的嘗試,它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的可行性。
此曲即發揮了西洋樂的優勢,又充分地發揮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是有別於西方交響樂的。直到現在西方國家的壹些著名的樂團想把《梁祝》演奏得非常到位、非常得體也絕非易事。因為它是在西洋樂的框架下註入了中國文化的營養(越劇)。
這部絢麗多彩、真摯感人並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大眾化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和成功的嘗試,被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3次全國文代會上,與其他壹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壹個階段,壹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誌。”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名作之壹。
如今《梁祝》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成為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絢飛的彩蝶。
擴展資料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壹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壹分鐘。最後壹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壹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仿佛祝英臺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壹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壹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臺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壹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裏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湧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壹波波湧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臺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壹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臺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淒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壹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