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致用,釋義是: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由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後人影響很大。
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達到改造社會、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它強調實用性,要求人們所學的知識要有實際價值,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思想在歷史上對於推動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壹部分。
在現代社會,“經世致用”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領域,我們應當註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讓他們學到的知識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在學術研究領域,我們應當關註現實問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推動社會進步。
總之,“經世致用”是壹種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它要求人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造福社會和人類。這種思想對於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明代經世致用的思潮及其特點
明末,由於王陽明後學的盛行,士林學風束書不觀,遊談無根(黃宗羲語),空疏已達極點。有的打機鋒弄隱語,幾近狂禪。針對明末學風的空疏,清初壹些學者起而提倡實學。所謂實學,用當時顏習齋的話說就是實習、實講、實行、實用之學,而貫穿這所謂"實學"的壹個中心思想,便是經世致用的精神。
所謂經世致用,就是反對學術研究脫離當前的社會現實,強調把學術研究和現實的政治聯系起來。而以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發揮自己的學術政治見解,並用於改革社會。
被稱為清初三大儒的黃宗羲、李颙、孫夏峰不用說,其他如顧炎武、王夫之、唐甄、魏禧,朱之瑜、陸世儀、方以智、傅山、顏元、李塨、王源、劉獻庭、顧祖禹等等,都是這壹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們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