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裂隙含水系統

裂隙含水系統

堅硬的基巖在各種應力的作用下發生破壞變形後產生裂隙,賦存在裂隙空隙中的水屬於裂隙水。就整個巖體來看,裂隙空隙率很小,只有0.1%~2%,較松散孔隙介質的孔隙度要小幾倍到十余倍。裂隙在巖體上分布不均,具有明顯的方向性。裂隙介質較孔隙介質,在均勻性、儲水性、滲透特征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各種應力成因的裂隙互相切穿、連通構成裂隙網絡,形成裂隙含水系統,其空間分布和架構,決定水的賦存、運移特征。

1.裂隙含水系統的類型

按裂隙成因可分為風化裂隙水、成巖裂隙水、構造裂隙水和卸荷裂隙水。由於形成裂隙的應力類型不同,所形成的裂隙空間分布、發育規模及水流特性存在差異。

(1)風化裂隙含水系統

是溫度變化,水、空氣生物等風化營力作用使地表巖石產生的裂隙中的含水系統。在風化營力長期持續的作用下,風化裂隙密集而均勻,無明顯的方向性,連通性較好,往往形成風化裂隙網絡,包裹在巖石表層,壹般厚度為數米到數十米。自上而下,巖石風化帶可分為強風化帶、中等風化帶和弱風化帶。表層為強風化帶,巖石成壤作用強烈,為植被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條件;在中等風化帶中,裂隙密集,連通性好,有利於地下水賦存、運移;弱風化帶,風化裂隙發育不良,母巖新鮮,成為裂隙含水系統的隔水層。

風化裂隙的發育受巖性、氣候和地形控制。通常,含泥質成分較高的巖石,風化裂隙雖然發育密集,但常被泥質充填,失去儲水和導水能力。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結晶巖(如花崗巖、片麻巖和混合巖等)風化裂隙發育,常形成良好的風化裂隙帶。

地形平緩、剝蝕作用微弱的地區,有利於風化殼的形成與保存,通常在地形低窪地區和緩坡地帶風化殼發育完全。在巖漿巖和深變質巖分布區,常形成上部為土壤層、中部為風化裂隙帶、底部為不透水母巖的結構,這種結構為植被生長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水、土條件。尤其在匯水條件較好的溝谷中,風化裂隙含水系統能匯集較多的水量,除滿足植被需水外,風化裂隙水多以下降泉或泄流的形式排入地表水中。見圖5-5。

圖5-5 風化裂隙示意圖

風化裂隙隨地形變化呈不連續分布,通常規模有限,補給、排泄途徑短,泉水動態季節變化大。

(2)成巖裂隙含水系統

是巖石在成巖過程中受內應力作用產生的原生裂隙中的含水系統。巖漿巖成巖過程中的冷凝收縮、沈積巖的脫水固結會產生成巖裂隙,通常這兩種裂隙閉合性好,含水意義不大。只有兩種類型成巖裂隙才有可能構成有供水意義的裂隙含水系統:壹種是陸相噴溢型的玄武巖成巖裂隙構成的含水系統,這類玄武巖成巖裂隙最為發育,巖漿冷凝時,常形成六方柱狀和層面節理,具有張開性、連通性好、分布密集的特點,能構成導水良好且水量豐富的含水系統,在噴溢型玄武巖分布區,常成為有供水意義的水源,例如夏威夷、我國內蒙古和海南省北部,噴溢型玄武巖中常賦存著豐富的地下水,成為當地重要水源;另壹種是,巖脈冷凝形成的脈狀裂隙含水系統,巖脈和侵入巖體冷凝收縮後,在與圍巖接觸帶常形成張開性好的冷凝裂隙,這類裂隙發育深度大,近於垂直,當與其他成因的裂隙連通時,便構成具有導水和儲水功能的裂隙含水系統。出露的上升泉,水量較小,動態不穩定。

(3)構造裂隙含水系統

構造裂隙是在地殼運動中產生的構造應力造成巖石破裂形成的,包括斷裂和裂隙。構造裂隙分布最廣,最為常見,具有較強的方向性、非均勻性、各向異性和隨機性。受構造應力場的控制,構造裂隙具有明顯的方向性。人們所觀察到的構造裂隙,是不同地質時期構造應力場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繼承性。隨著不同地質時期構造應力場作用方向的轉換,受其影響的裂隙也會出現相應的壓性和張性的相互轉換。例如,區域構造應力場作用方向發生變化,使原來壹些切穿長度大的壓扭性裂隙轉換為張性後,具有很強的導水和匯水能力。

(4)褶皺中的裂隙含水系統

圖5-6 褶皺上的裂隙

層狀巖石褶皺上的裂隙,按其與褶皺軸線的關系可分為縱裂隙、橫裂隙、斜裂隙和層面裂隙。縱裂隙走向與褶皺軸壹致,在背斜頂部為張性裂隙,延伸較長,可切穿多層巖石,在褶皺核部,則為壓性閉合裂隙。橫裂隙與軸線走向近於垂直,多為張性裂隙,延伸短。斜裂隙為剪性應力形成,是壹對***軛節理。層面裂隙是巖層褶皺時巖層之間順層滑動所致。發育在褶皺上的裂隙相互切割、連通,構成網絡狀的裂隙含水系統(圖5-6)。壹些隱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背斜軸部水量較為豐富。褶皺中含泥質較高的塑性巖層,裂隙易被泥質充填,導水性差,脆性巖層裂隙發育,導水性好,因此,褶皺裂隙含水系統,往往被不透水的泥質巖層分割為若幹個含水子系統。

(5)斷裂帶中的裂隙含水系統

斷裂帶是構造應力集中釋放造成具有位移的破裂形變。大斷裂帶可延伸幾十千米乃至上千千米,斷裂帶寬達數百米至數千米。例如,阿爾金深斷裂走向NE—NEE,全長1500km,由多條斷裂組成,破碎帶寬達20km。壹定條件下,斷裂帶及其次生斷裂和裂隙有可能構成裂隙含水系統。

斷裂的力學性質和兩盤巖性控制著斷裂的導水和儲水性。壓性斷裂,通常規模較大,斷裂面擠壓緊密,密實不透水的構造泥充填其中,為阻水斷裂。當其發育在脆性巖層中時,斷裂兩盤,尤其是主動盤,張扭性裂隙發育,導水性好,構成以阻水壓性斷裂為邊界的帶狀裂隙含水系統,具備良好的導水和儲水功能,常構成沿斷裂分布的帶狀裂隙含水系統(圖5-7)。張性斷裂,斷裂面張開,破碎帶多為構造角礫巖,發育在脆性巖層中的張斷裂,常形成導水性能良好的裂隙含水系統。而發育在泥質地層中的斷裂則不然,無論是壓性斷裂還是張性斷裂,由於泥質經常充填在裂隙中,透水性很差,往往構成含水系統的隔水邊界。

圖5-7 斷裂帶裂隙系統含水示意圖

區域構造應力場控制著構造裂隙的區域走向。在區域構造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裂隙具有切穿長度大、方向性強、分布範圍廣的特點。如華東和華南地區,挽近區域主應力場方向近SE-NW向,垂直於應力場方向,NE向斷裂呈現壓性,閉合,導水性較弱;而NW向斷裂,卻顯示張性特征,其切穿長度大,導水性較好,往往形成規模較大的裂隙含水系統,具有壹定的供水能力。南京大學肖楠森教授,很早就註意到這壹現象,指出走向NW270°~290°的斷裂具有良好的導水性,並利用該組斷裂中氡氣含量較高的特征,運用α徑跡法來探尋隱伏斷裂。NW向的斷裂與其他方向的斷裂組合,常構成導水性良好的裂隙含水系統。

2.裂隙網絡與裂隙含水系統

按巖石中裂隙尺度大小可分為微裂隙、中裂隙和大裂隙三種:微裂隙,在巖石中分布十分密集,裂隙寬度十分細小,導水性差,具備壹定的儲水功能;中裂隙,在巖石露頭上經常見到,延伸長度幾米到幾十米,裂隙寬度很容易測量;大裂隙(包括斷裂),張開寬度大,延伸遠,匯水能力強,常成為主要的導水通道。

從三維空間來看,單個裂隙就像是壹張在巖石中延伸的薄片(厚度為空隙寬度),當不同尺度的裂隙相互切割、連通,形成連續的導水通道時,便架構成立體的裂隙網絡體系。在裂隙網絡內,雖然水僅限於在狹縫狀的裂隙空隙通道中流動,但還是遵循最小阻力原則,即裂隙水總是選擇水頭損失最小的裂隙通道運移,該通道應是裂隙網絡中阻力最小裂隙的拓撲學路徑組合。田開銘教授(1982)曾經做過窄縫交叉流試驗,試驗表明,在上、下遊水頭和進水流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水流經縫隙交叉處後,細縫中流量減少,寬縫中流量增加,水流向寬縫中匯集。該試驗說明,在裂隙網絡體系中,水流總是選擇寬導水性好、水流動水頭損失小的裂隙通道運移、匯集。因此,空間位置低、導水性好的大裂隙,往往成為裂隙水匯集、運移的主要通道。裂隙含水系統中具有統壹的水力聯系,水位受最低排泄點位置控制。大尺度的裂隙含水系統匯水範圍和徑流,可以不受地形分水嶺的限制,只受控於補給區與排泄點的空間位置。

例如,山東萊州望兒山金礦,周圍地層為太古宙黑雲母斜長片麻巖,礦體位於NE走向的望兒山大斷裂帶內,呈脈狀,NE走向,傾向NW。望兒山斷裂帶經歷多期活動,後期以壓性活動為主,導水性差,有數條NW280 °斷裂穿過礦體。該組斷裂先期為壓扭性斷裂,斷裂平直,延伸遠,傾角75 °~83 °,後期以張性活動為主,屬於導水斷裂。采礦巷道與礦體走向壹致。礦坑湧水量隨掘進深度增加而增大。目前掘進深度為-450 m,礦坑湧水量達到12000 m3/d以上,湧水量動態較為穩定,豐水年湧水量有所增加,枯水期湧水量也在10000 m3/d以上。出水點位於NWW向斷裂與NE向斷裂交匯處或NWW向斷裂附近的卸荷裂隙中(由NE向裂隙減壓張開形成),呈面狀和線狀出露。望兒山金礦周圍出露大面積的片麻巖,西部只有壹個面積不足50 km2 的匯水盆地,按理不應有如此大的湧水量,但該礦恰位於NWW向區域裂隙含水系統導水通道上,采礦巷道變成該裂隙含水系統的最低排泄點,隨著掘進深度加大,排泄點位置不斷降低,匯集的水量也就不斷增加。而周圍數個與望兒山金礦毗鄰的礦井,由於不在導水通道上,湧水量很小,不足1000 m3/d。從礦坑湧水量穩定而量大的特征來看,NWW向區域裂隙含水系統具有匯水面積大、集水能力強的特點。要想降低礦坑湧水量,減少排水費用,必須查明導水通道結構,選擇適當的位置,進行封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裂隙含水系統中,地下水滲流十分復雜,要確定裂隙水的主滲路徑很困難。目前從事裂隙水研究的學者,正試圖在精確測量巖體上裂隙產狀、延伸長度、裂隙間距、裂隙寬度等要素的基礎上,通過三維裂隙網絡空間分析,建立裂隙水三維流動模型,確定導水通道位置。該研究方向是現階段裂隙水研究的前沿課題,可能為解決復雜的裂隙含水系統滲流問題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