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費爾巴哈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費爾巴哈的區別

壹、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區別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只把物質看做壹種純客觀,壹種獨立於人的存在;而馬克思主義把物質看作是人的實踐對象。費爾巴哈這種唯物主義就導致對歷史的解讀陷入了唯心主義,沒有把歷史發展過程也看作是物質性的過程,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人依據客觀規律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的物質性過程

所以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被看做是不純粹的唯物主義,也有人稱之為“半截子唯物主義”

二、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簡介

人本學是費爾巴哈新哲學的核心。費爾巴哈在對思辨哲學和宗教神學的批判中得出結論:思辨哲學的秘密是神學,神學的秘密是人本學;神的主體是理性,理性的主體是人。“因此新哲學的認識原則和主題並不是自我,並不是絕對的亦即抽象的精神,簡言之,並不是自為的理性,而是實在的和完整的人的實體。”費爾巴哈認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是哲學的最高對象,新哲學的任務就是要認識人及其本質。 人的實在只是以他的對象的實在為依據,“人沒有對象就不存在”,人是從對象認識自己的本質的,對象的多樣性決定人的本質的多樣性。這是費爾巴哈理解人及其本質的出發點和原則。費爾巴哈認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產物,“生命起源於自然”,“自然是人的根據”,因此,自然界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首要的和根本的依賴對象。由於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的壹部分,因而人的本質首先在於它的自然屬性,即人是物理的、生理的人,是壹個有血有肉的感性的實體。在這個意義上,費爾巴哈強調人與自然界在本質上是同壹的,“人就是人所吃的東西”。但是,費爾巴哈並沒有簡單地把人與自然完全等同。他明確指出:“直接從自然界產生的人,只是純粹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歷史的產物。”因此,“只有社會的人才是人”。可見,費爾巴哈並非單純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考察人,而是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即認識到人是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產物。不僅如此,費爾巴哈還指出:“孤立的、個別的人,不管是作為道德實體或作為思維實體,都未具備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壹之中,但是這個統壹只是建立在自我和妳的區別的實在性上面的。”這說明,費爾巴哈實際上已經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角度來考察人了。馬克思對此曾給予肯定的評價。 針對思辨哲學把人理解為精神實體的觀點,費爾巴哈強調,人是感性的實體,“人的本質是感性,而不是虛幻的抽象、精神”。“人的存在只歸功於感性。”他認為感性不是別的,正是物質的東西和精神的東西的真實的、非臆造的、現實存在的統壹;因此,感性也就是現實。這裏的感性主要是指人的感官的欲望,特別是性欲。他說:“人的最內秘的本質不表現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中,而表現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題中。”費爾巴哈從倫理學的角度提出這壹命題,旨在說明人的本質表現在追求幸福的種種情感和欲望之中。所以,他認為感官是人們壹切幸福、壹切歡樂的源泉,感官的有意或無意的被剝奪則是壹切痛苦的源泉。當然,人作為感性的實體,不僅具有倫理學上的意義,而且也具有認識論上的意義,因為感性不僅包括人的感官的欲望,也包括人的感覺的直觀。正因為作為主體的人是壹個有血有肉的,有感覺能思維的感性的實體,人才能認識自然界,認識人。 費爾巴哈認為,思維是人的思維,而不是獨立於人即獨立於感性實體之外的思維。因為“自然是精神的基礎”,作為思維器官的大腦,只有與人的整個身體聯系在壹起,才是思維的器官。沒有肉體的活動,沒有大腦的活動,我們就不能思維。所以,作為感性實體的人是“肉體和靈魂的統壹”。肉體的生理的東西是產生精神的心理活動的基礎。針對把肉體和靈魂相分割的二元論,費爾巴哈指出:“把人分割為身體和靈魂,感性的和非感性的本質,只不過是壹種理論上的分割;在實踐中,在生活中,我們否定這種分割。”他還指出:“身體和靈魂的差別不是別的,而是運用到心理學上去的存在和本質的形而上學的差別。”因為身體是人的存在,奪去身體便是奪去存在,誰若已經是無感性的,誰就已經不存在。所以本質和存在是分不開的。費爾巴哈認為,人的靈魂和人的身體是否可分的問題,“是唯物主義與唯靈主義之間爭論中的阿基米德支點……這場爭論所涉及的只能是關於人的頭腦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承認思維是人腦這壹物質器官的屬性,那麽就不能把思維與大腦或靈魂與肉體分割開來。在這壹問題上,新哲學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舊哲學的出發點是這樣壹個命題:我是壹個抽象的實體,壹個僅僅思維的實體,肉體是不屬於我的本質的;新哲學則以另壹個命題為出發點:我是壹個實在的感覺的本質,肉體總體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實體本身。”所以新哲學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學。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作為肉體和靈魂統壹的感性實體,既具有感性本質,又具有非感性本質,即精神。精神是什麽呢?仍是壹種肉體的活動,精神活動不同於其他活動只在於,精神活動乃是另壹個器官即人腦的活動。“既然精神是人的壹種活動,不是什麽自為的實體,既然精神是與肉體分不開的,而且非有器官不可,那麽,可見精神只能導源於自然的本質,而不是導源於神;因為這個神或神性精神,人們認為是人性精神所從出的,其實本身就是在思想中被抽去了肉體和壹切肉體器官以後被想象為壹個獨立實體的那個精神活動。” 費爾巴哈認為,精神“是人中最高的東西”,“是人與動物不同的標誌”。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人的精神,即“最嚴格意義上的意識”。費爾巴哈說過:“只有將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性當作對象的那種生物,才具有最嚴格意義上的意識。”那麽人自己意識到的人的本質是什麽呢?或者,在人裏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麽呢?費爾巴哈的回答是:“理性、意誌、心”。他說:“壹個完善的人,必定具備思維力、意誌力和心力。‘思維力是認識之光,意誌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愛。理性、愛、意誌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人底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可見,在費爾巴哈看來,理智、意誌、情感三要素的完美統壹,既是人之不同於動物的絕對本質,同時也是人之生存的目的。費爾巴哈之所以把理性、意誌、心視為人的“絕對本質”,就在於它們是人生存的目的。在他看來,理性的目的就是理性,愛的目的就是愛,意誌的目的就是意誌自由。我們為認識而認識,為愛而愛,為願望得到自由而願望,而人之生存就是為了認識,為了愛,為了願望。費爾巴哈認為:“任何壹個本質,其生存目的,都直接地存在於它的生存之中;任何壹個本質,只要達到了生存,就算是達到了它的規定。生存、存在,就是完善,就是完成了的規定。生命,就是自我行動著的存在。”所以,人並沒有什麽別的規定,不過在於使自己表現為自己所是的本質。而人正是在自己的生存中,通過自己的理性、心和意誌表現了自己的生存的目的。 費爾巴哈關於人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學說是建立在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的。他把人理解為現實的感性實體,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實體,對於否定宗教神學和思辨哲學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仍是形而上學的,因為,他把人的本質看做抽象的“類”概念,即看做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由於費爾巴哈沒有對人的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壹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