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還記得當年的削球手丁松嗎?為什麽這種風格的球員越來越少?

還記得當年的削球手丁松嗎?為什麽這種風格的球員越來越少?

丁松是著名的削球手,他和同時代的削球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丁松在打球的時候並不是穩削,而是有著大量的削中反攻,所以丁松的削球也特別復有攻擊性,往往在對手松懈的進攻環節中,出其不意的反攻得分。

丁松的這種打法,其實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面,指引著削球打法的發展方向,面對進攻能力越來越強,質量越來越高的對手,壹味的防守是不行的,總有防不住的時候,加入進攻,壹方面增加自己的得分手段,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另壹方面,削球是特別講究節奏的打法,用進攻打亂對手的節奏,也是得分點所在。

但為什麽過了這麽多年,我們能數得著的削球手,特別是男子削球手除了韓國大叔朱世赫之外,拿得出手的幾乎沒有呢?原因其實有幾個:

1、男子攻球的質量太高:男子比賽的回合壹直都要比女子少,原因就在於男子運動員的力量暴發力更強,削球手在防守對方的大力拉沖時,比較困難,特別是連續的拉沖,男子運動員可以做到不過渡板板發力,這對於削球頂大板的難度太大。

2、削中反攻的難點其實在於自己的節奏:雖然削中反攻是很好的手段,但是對運動員本身的要求,要比頂尖的進攻打法球手還要高。因為削球是壹個從緊張到放松的過程,而攻球是要求由放松到緊張,這兩者的發力過程互相矛盾,並且乒乓球選手最怕的是前後移動,削球的合位點和攻球又不處在壹個平面上,所以能把這些全都熟練掌握的運動員本就不多,能作為尖子脫穎而出的就更少了。

3、新球改革旋轉下降:削球是很依賴旋轉變化的打法,現在新材料球的改革,讓乒乓球本身旋轉的威力下降很多,力量更大,這對於削球的防守來說,無論是防守難度還是回擊的變化都不如從前,想打出成績就更難了。

太記得了,天津世乒賽打的卡爾松直接崩潰。壹個少言寡語,壹個打法怪異的英才,經過那個時代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丁松!

丁松的打法很奇特,是削球?還是攻球?連丁松自己也說不清。在丁松出現之前大體乒乓球分兩種打法,壹種是切下旋球,動作像砍什麽東西。下旋球旋轉極快,球落臺彈跳高度低,對手回球極容易下網。這種打法不能進攻,只能用來防守,而且削球選手都有非常好的手感,削球頂級大師是我國的張燮林和陸元盛老前輩。還有壹種打法是提拉弧旋球,打出的球壹般為上旋球,球在空中有明顯的拋物線軌跡,球落臺之後還有前沖之勁,這種打法主要用來進攻。也是主流打法。

說到這大家都會明白,兩種打法兩種旋轉兩種不同的手法,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矛與盾之間的關系。人們壹直幻想,有沒有壹種打法,處於守勢時用削球,削死對手。處於攻勢時用弧旋球,打死對手。然而這種打法需要運動員瞬間改變手法適應更種旋轉,難度太大,反到成了半撇子。丁松是唯壹壹位將這兩種打法完美結合之人,削球穩如泰山,反攻勢大力沈,發球搶攻更是出其不意。

丁松的打法不得不說是壹種非常先進的打法,可惜這種打法需要手感非常好的天才,這種天才太少了,丁松之後再無人能習練這種打法。現在削球手如朱世赫等人,還是以削球為主,伺機反攻,差丁松太遠了。

不過我國人才濟濟,相信不久又會有各種"丁松"脫穎而出,繼續幫中國雄霸乒壇。

記得蔡振華這麽說:丁松誤導了在他以後的所有削球選手。從戰術層面而言,丁松不是削中反攻打法,而是攻削平衡;從器材來說,丁松的反手是正膠而不是長膠,雖然難度很大但他的反手能自主制造旋轉;從規則來說當初允許發球遮擋,所以丁松的轉不轉發球威脅巨大。最後就是意識層面了,徐寅生說要從進攻打法的小選手中選拔削球的苗子是非常正確的。可惜現在兩面弧圈當道,百花齊放的說法也不提了。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瑞典乒乓球男隊處於鼎盛時期,中國隊與之交手占不到多少便宜。1995年天津世乒賽中國乒乓球男隊和瑞典隊決賽中迎來了巔峰之戰,出戰第三單打的丁松獲得了關鍵的壹分,為中國隊最終3-2戰勝瑞典隊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戰之後國乒逐步確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直到如今。

丁松是上海隊隊員,後來入選了國家隊,他右手橫握球拍,正手反膠、反手正膠,攻削結合打法。1995年第43屆天津世乒賽團體決賽中,丁松作為奇兵擔任第三單打,他戰勝瑞典名將卡爾松,從而和隊友壹起獲得男團冠軍,單打方面負於孔令輝最終獲得季軍。他發球好搶攻意識強烈,加上變幻莫測的旋轉變化以及積極的削中反攻,給攻手打法的選手們打來了極大的困擾。他把原來的“削中反攻”提升到了“攻削結合”的新境界,可以說他壹戰成名。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丁松沒有進入奧運大名單,因為他的打法特殊不好配合雙打,再加上對手已經熟悉了他的打法,還有劉國梁和孔令輝已經崛起,丁松的競爭力大打折扣,他遺憾的與奧運會擦肩而過。1997年英國曼徹斯特世乒賽,丁松雖入選了國家隊主力陣容,但由於他的打法不再神秘未能出現在決賽中。男單比賽負於白俄羅斯的薩姆索諾夫止步於8強。之後他逐漸淡出國家隊。

丁松之後國乒也出現過削球手比如侯英超和馬特,但是都沒有達到丁松的高度,壹是削球不好練而是削球手在大賽中很難出成績,如果國家隊沒有政策的傾斜球員都不願意練削球。丁松1998年從國家隊退役,之後去了德國打過5年俱樂部比賽,2003年回國征戰乒超聯賽,2007年正式退役。2009年,丁松獲得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士學位,並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隊教練。

中國乒乓球隊如今是世界絕對霸主,球隊常勝的秘訣是敵無我有、敵有我優、敵優我精、敵精我變。我們能做到各種打法的選手***存的局面,大賽中還經常向特殊打法的選手給與名額照顧。如今隨著器材的改革,削球手又有了起勢的苗頭,希望世界乒壇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首先,隨著乒乓球技術的不斷提高,如今的乒乓球的攻擊力越來越高,例如以前還有推擋技術,現在則完全是弧圈球進攻的天下。而削球則是壹種防守型打法。所以,當矛的攻擊力大幅提高,而盾的防守力無法進壹步提高的情況下,削球越來越被邊緣化也實屬正常。

其次,國際乒聯為提高乒乓球觀賞性和平衡中外乒乓球差距,近些年對乒乓球的重量、大小與材質都做了壹定程度的變化,這使得削球非但不能進壹步增強實際,反而被大大削弱了速度與旋轉。

另外,其實從大的方面看,任何壹個既需要供又需要防的運動發展潮流似乎都是往攻大於守的方向發展。例如斯諾克,從亨得利到奧沙利文的發展就是很好的表現。如今年輕球員或許有5成把握的遠球就拼,而以前或許要7成,甚至更多!

現在的男子削球手,在世界乒壇上巳經鳳毛麟角了,斬露頭角的頂尖選手,排名前十的幾乎沒有了。丁松、朱世赫曾經前後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爭雄過壹時,但後來削球的發展就日漸式微,女乒尚有佐藤瞳、韓瑩、徐孝元還能打進四強,男乒除馬特等就幾乎找不出什麽表現突出的個人了。削球打法猶如直拍打法壹樣,遇到了瓶頸期,發展前景不很樂觀。

丁松的高光時刻是1995年在天津舉行的世錦賽團體賽上,對瑞典的卡爾松的三號單打對訣上。也就是這壹戰使他成名,他種以守為主,守中反攻的打法,給人印象太深了。打得卡爾松是毫無辦法而迅速敗北。他的勝利使他爭取來年的亞特蘭大奧運資格增添了法碼,只是在對當時男乒最大對手老瓦的勝率上,劉國梁占優才擠掉丁松,搭上奧運末班車。當時的丁松內心是頗為不服的,但奧運會結果壹出來,劉國梁表現太出色壹壹雙冠王,此時丁松才感嘆:若自己參賽,未必有劉國梁這樣的成績,於是也就釋懷了。

此後丁松的個人乒涯閃光點就不多了,之後就轉入教練工作,培養年輕選手去了。後來韓國出了個朱世赫,很有丁松遺風,且有過之無不極,最好成績奪得過世錦賽亞軍。對當時的二王壹馬也是互有勝負,參加乒超聯賽,經常上場,也是削中帶攻,攻防有度,極有觀賞性,很受球迷歡迎。現在他也退了,男子削球選手更少了,男乒的馬特‘在乒超上倒能勝名將,但在世界賽上就難以取勝了。不知道國乒小將中還有能人不?胡麗梅算不算壹個?

削球打法在國乒 歷史 上倒輝煌過壹段時間,著名的有張夑林、林惠卿、童玲等,張燮林的打法與丁松不同,純削死守,很少有又攻又守的,他那削球的特點是海底撈月式的,極富藝術性,被人稱為魔術師,他與西德的紹勒爾並稱當時的世界削球大師,如果兩人碰上,死纏爛打要耗上兩個小時,才能分出勝負。有趣的是,兩人開賽前,都指了指手表,意下之意,看誰熬得住,讓時間來說話吧。後來國際乒聯改了規則,每壹球超過12個來回即判輸,所以這之後的”持久戰”就告壹段落,成為美好的佳話而永遠留在乒壇 歷史 上了。

現在的規定更嚴格了,超時不論攻球削球都不行,都得采用輪換發球制。現在的削球也與過去的削球打法不同了,雖然以削為主,但不時又對攻起來,屬改進了的削球,也算削球打法的壹種改革吧,否則恐怕很難有所作為,更難奪冠。過去林惠卿、童玲能在全國甚至世界大賽上奪冠,現在的削球手能進四強就不錯了。女乒目前還有幾個高手,對攻球手有壹定威脅,但碰到劉詩雯、伊藤、孫穎莎也只能敗北。男乒連進前十的選手都難找,何時再現丁松、朱世赫式的高手尚不可知,等著吧!

削球選手越來越少,主要是這種打法是吃力不討好,同樣的付出,其他人進攻打法進步明顯,而削球是個體力活,被動挨打,使出渾身解數也不能”削死”對方,而對方的壹記重扣或調動大角度,卻能使妳被動甚至置於死地。削球打法考驗著削球手的體力、意誌和技能,能堅持得了嗎?

所以,削球手的培養就很困難了,首先必須個人心甘情願的去”吃苦耐勞”,喜歡這種打法,且堅持不懈的硬著頭皮幹下去;其次要練好削球基本功,掌握削球的技巧,臺內及中遠臺的削功要全然吃透,步伐要靈活,耐力要足,否則削幾下就累垮了,前功盡棄;再其次削中反攻技術要精,這比純攻手掌握攻球後難度更大,因為轉守為攻的技術可不是那麽容易掌握的。有誌去打削球的選手可得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喲!

丁松,又有個外號叫孤獨松。在九五年世兵賽削的瓦爾德內爾都沒脾氣。為中國隊奪冠力下汗功。丁松的削球打法特點很突出。但弱點也容易被對手抓到。壹旦對手摸透了這種球路,就不太好打了。丁松後來結受采訪中也談到這個問題。所以,後來這樣的球員越來越少。

乒乓球我接觸的比較晚,但是上手的特別快。極度有手感,就是當時沒有人教我是壹大遺憾。盲目的當別人的陪練結果到成了那個人的克星,每次對決他都吃我的虧。

做壹個兵乒球的削球手,是比較累的。 壹般遇到善於進攻打法的就會相對比較被動,除非有極高的削球控制能力,否則就會演化成被對手連續攻擊的節奏。

同時削球極度考驗壹個人的耐力,壹個球發出去到結束都要經過短則三四個回合,多則幾十上百回合的揉搓,及其消耗腦力和體力。

還有削球需要針對善於攻擊的獨特反擊技巧,壹旦被對方吊角攻擊就會及其的被動。 所以現在的乒乓球的打法多是綜合技術考量,這樣應對什麽樣的對手都能盡快調整過來節奏感。不會因為自己的獨特打法被克制後陷入無力回天的境地。

我就是練的削球,當時為了更好應對對手,不善於進攻,就壹心想著如何進行防守。久而久之就把削球這壹路練的比較好。純粹是被對手逼出來的招數。我也渴望進攻,就是那份技巧沒人指點,自己摸索了多次總是覺得控制不住,同時父母也不喜歡我做學習之外的事。這還是在我出車禍後無法做激烈運動的情況下,自學自練的乒乓球。其實還挺懷念的。

削球手,做為打削球的人,在賽場上,沒有很強的攻擊力,頻頻被對手擊敗,贏的機會很少很少,所以,這種打法慢慢消失。

我是“楊磊談乒乓”,我來回答。

壹場是1995年43屆天津世乒賽男團決賽,在第二場馬文革戰勝佩爾森,大比分1:1情況下,當時還默默無聞的丁松披掛上陣,乘勝追擊,2:0拿下了卡爾松,為最後的奪冠奠定了勝局。

壹場是1997年CCTV乒乓球擂臺賽男單決賽對王濤,可能是隊友之間分外熟悉,那個多回合那個攻防轉換,在38毫米小球時代,令人嘆為觀止,至今記憶深刻。

就像他的削球打法,神秘、冷靜、決絕、孤僻,”95年壹戰成名,97年之後逐步淡出,98年國家隊退役,赴德國打球。人生之大起大落,路徑選擇之堅決果斷,迥異於同時代的任何壹名中國選手。2009年以後任上海交大乒乓球男隊教練,主要耕耘在高校乒乓球圈,與以往專業乒乓球圈交集甚少,依然是那個卓而不群的“孤獨松”。

進攻極多,超越了同時代及之前的所有削球選手,顛覆了人們對於削球打法的刻板印象,驚呼“削球,還能這麽打?”

壹面反膠、壹面顆粒(正膠)是削球選手的常規配置。遮擋發球、發球搶攻、旋轉變化和削中反攻也是削球選手的常規技戰術。丁松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在世界乒壇留下自己的名字,我認為是“攻與守、矛與盾”的完美平衡。

首先,丁松的防守功底紮實,能守得住,“立於不敗之地”,這點往往被人忽視。然後,加上強於同時代任何其他削球選手的無比強烈的進攻意識,見縫插針,無孔不入。二者合壹,缺壹不可,才成就了丁松。

幾年之後,又壹個相似但更強大的後生異軍突起,震驚世界,他叫“朱世赫”,當然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