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提問,讀書的時候,經常就被老師教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些經常向老師提問、請教的學生總是能受到表揚,而有些學生不管要問的問題是不是能在書中找到答案,壹定要問老師和同學,因為這樣才能證明我熱愛學習。
這個方式不但能騙得了老師,甚至可以感動自己。
殊不知這本質上不過是在掩蓋自己缺乏學習能力的真相、掩飾自己不思進取的現狀而已。
「不懂就問」的問題主要在「就」上,強調了「馬上」、「立即」,而想要從壹次提問中獲得好的學習成果,在「不懂」和「問」之間,且先慢「就」,先來緩沖三個步驟:
?能夠提出壹個高質量的問題。
?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問題。
?能夠讓人願意回答妳的問題。
滿足這樣三個步驟,才能提出壹個好問題並且才有更大的可能得到壹個滿意的回復。
壹、 如何提出壹個高質量的問題?
這就必須明確:什麽樣的問題是高質量的問題?——我認為是“思考+行動”之後的產物。
遇到問題不經思考,直接拋給別人,這與其說是提問,不如說是想讓別人代替妳思考——這是逃避,更是懶惰的表現,這樣的提問當然質量不會高。
只希望從別人那裏得到現成答案,本質上不是懶是什麽?
懶得思考,懶得探索,懶得查資料……堅持不懈地懶,縱然貌似是得到了壹堆東西,可妳的大腦只是壹塊存滿正確答案和機械式步驟的硬盤。
這樣的結果就是,離電腦越來越近,離知識越來越遠,死記硬背的套路越來越多,具有獨立思考的成果越來越少……
直到有壹天妳會發現,妳對學習、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充滿了恐懼,因為妳看起來學了很多,可是依然十分無知,依然什麽都不會,因為這樣的人獲得的不是可以持續化成長的能力,而是壹種機械工具性能力,對於知識的連接、創造很難有體會。
提問,是為了解決問題,讓自己能夠盡快學會獨立思考,通過探索整個問題的思考邏輯後自己獲得答案,而不是愛上提問,依賴別人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所以要帶著思考的問題嘗試性地做壹些探索行動。在獲取知識和學習技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和困難打交道,所收獲的不管是知識還是學習中的成就感都會被放大。
比如,可以在百度、微博、微信、知乎、分答上搜索相關的關鍵詞或專家,或許不壹定能夠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在信息篩選和閱讀中,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本身看待的角度、思考的深度會漸漸產生變化,甚至會延伸出壹些新的關聯問題,以點帶面,聯動效應讓學習效果最大化;其次,搜索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隨著每壹次的探索升華,這對於長遠學習來說大有裨益。
二、 如何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問題? ·
經過自己的思考和行動的探索,沒有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向別人求助當然無可厚非。
但是,妳能將問題表述清楚嗎?
不見得。
之所以妳覺得妳說的挺清楚的,是因為當妳問這個問題時,腦海裏還有很多關聯的畫面、詞匯、場景……妳下意識裏覺得對方也能Get到這些,妳以為對方有讀心術啊?
比如有男生不交代任何女孩相關的信息,只是問別人“壹個是我愛的,壹個是愛我的,我該選哪壹個?”
嗯,選胸大的吧……︿( ̄︶ ̄)︿
於是我覺得問題很傻,妳覺得我的回答沒有誠意,雙方不歡而散。所以,為了提升雙方的效率,且不說妳的語言簡練、條理,至少對自己的問題至少進行「兩個自檢」——
? 自檢壹:背景交代清楚了嗎?
有人提問:我該考研嗎?
——妳是什麽專業?在哪個學校?目前專業學習成績如何?要考哪個學校什麽專業?家庭條件如何?父母態度如何?…….大學學習漫漫四年,卻連個提問都沒有學會,考上研也救不了妳。
再比如,有人拿著自己的演講PPT來問做的怎麽樣?
——妳是公開場合還是內部分享?給專業人士還是小白分享?給領導還是給同事下屬?……這些不交代,點評也就無從談起,不分場合,很可能就是下壹個被開除的百度總監。
沒有背景交代的情況下,妳向別人提出的問題基本就是無效問題,浪費雙方的時間和精力。
? 自檢二:雙方的定義壹致嗎?
有人提問:我目前工作的成長性如何?
——成長性?妳指個人職場能力的提升還是工資漲幅還是晉升空間?
如果妳想問的是工資漲幅,我卻從職場能力提升來回答,那回答的結果就不是妳想要的。
導致這樣答不對問情況出現,原因是雙方對「成長性」的理解和定義不壹致。
所以當我們提出壹個問題,要思考壹下,每個人的審美可以不壹致,那麽妳提出的關於「成長」、「優秀」、「好」、「合適」等開放性詞語的問題,對方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問題中要簡要說明自己的定義看法,會更容易被理解,被問者有方向性的進行具體解答。
其實,到這壹步能做好,把問題丟到知乎、分答這樣的問答平臺,也足以獲得高質量的回答了。所以,壹個好問題往往才能激發出很多好答案,引出很多新命題。
三、如何讓別人願意認真回答妳的問題?
妳要註意,向別人提問畢竟是壹個「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既然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它就必然要遵循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如果妳忽略了這壹點,必然會吃虧。
有個俗語叫「對人壹塊壹,對物九毛九」。
這句話說的是,若壹件實物值壹塊錢,砍到九毛九也沒有關系,因為東西還是不會變的,得到的還是原物,所以可以砍價;
但若壹個人的服務值壹塊錢,如果妳砍到九毛九,即使成交了,得到的服務質量卻極可能會降低,因為由於情緒和心理因素,他的投入程度和付出態度會變得消極,這是人性。故此時不但不能砍,還要主動給他壹塊壹,其實並沒有額外付出太多,但卻能得到超值回報。
「提問」顯然屬於後者。
面對與人性有關的東西,感到爽不爽很重要。
那麽怎麽提問能夠讓別人感到舒服呢?請盡量做到「四個選對」——
? 選對壹:選擇對的人
有的時候,妳的問題得不到好的解答,並不是妳的問題本身有問題,而是妳選擇提問對象時犯了錯誤。
我們往往會陷入對壹個優秀的人的全面信任中,覺得對方十項全能,各種疑難雜癥都可以得到完美解答。
所以就出現了,有人高考完問我他的分數可不可以報考XX高校?
我畢業已經幾年,不了解現在的大學報考情況,我也不了解提問者的情況。像我提這樣的問題顯然得不到專業可靠的回答,應該向熟悉妳情況的學校老師或者專業的咨詢機構請教。
妳看,選擇壹個正確的提問對象是得到壹個好答案的前提。
我們在提問前要做好功課,比如思考壹下,問題關於哪些方面?我提問的對象是否擅長或者處理過這類問題?
? 選對二:選擇對的平臺
提問的對象選擇對了,還要選擇合適的提問平臺。
壹般來說,我們要註意提問者活躍的地方還有不同場合提問的效果對比。
比如妳想請教@秋葉大叔問題,他活躍在互聯網上,所以通過網絡提問是比較合適的。但是通過互聯網也有很多方式可以連接到秋葉大叔。比如妳可以發微博@他,可以發私信,可以在他的微信個人公眾號留言,也可以在分答上提問…….那麽哪壹種方式最好呢?
如果妳的問題希望可以盡快得到解答,在分答上付費提問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如果妳希望問題可以私下回答,微博私信或者公眾號後臺留言的方式比較好;
當然,如果妳是類似PPT作品類的問題希望可以得到傳播,顯然發微博@秋葉是最好的選擇。
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大學老師總是上了課就走了平時很難接觸到,那麽上課的課間就是最佳的提問時機,還能給老師留下好印象。
如果是私下請教學長學姐的問題,約出來喝杯飲料慢慢聊,也是壹種不錯的選擇,顯得還有誠意。
如果妳希望妳的問題得到專業領域人士的系統解答,可以花錢進行在行約見。
如果妳的問題希望得到更多人不同的見解,可以在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知乎還有論壇、貼吧等相關網站社群提問,讓更多人幫妳解答。
? 選對三:選擇對的分寸
所謂分寸,就是提問的時候不要讓被問者感覺被冒犯或者不尊重。
比如妳去問壹個剛失戀的人怎麽去撩妹?
比如妳的問題涉及到他人工作內容機密?
比如我們是做在線課程的,妳卻問我哪裏去下載盜版軟件?
這樣的提問,肯定是不被喜歡,也不會得到正面回答的。所以,在提問前要註意問題的內容是否恰當。不要因為妳冒犯在先被別人忽略了回答,還以為是對方擺架子故意為之。
? 選對四:選擇對的方式
首先,要有禮貌。
哪怕是非正式提問,也得先介紹壹下自己,別以為網絡互動過,別人就該記住妳;
不能強求別人回復,妳都要先給別人壹個謝謝,不管回復不回復,至少人家要花時間閱讀妳的問題吧?
提問前可以適當恭維壹下,比如我很早就關註妳或者我看過妳的某某作品或者文章很很有啟發……這倒不是刻意客套,而是這樣給對方的感覺是妳並非廣撒網式的提問,而是進行過了解才選擇向他提問的,這其實就是在表達尊重,另壹方面誰都喜歡聽贊美,心情好了自然回答的也賣力。
如果問題較長,最好還要加上壹點簡單的自我介紹,誰會喜歡突然被幾百字的問題砸過來,還不知道是誰提問?
當對方予以解答時,要記住妳是壹個提問者,還是保持壹個較低的請教姿態,妳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更多疑惑,雙方可以繼續探討,本身優質的成果就是思維碰出來的結果,但不要出現“呵呵,難道不是……”、“妳說的不對”、“我覺得xxx說的更有道理”等之類的評價,這樣的反問、質疑和挑釁只會讓對方終止回答或者反擊,瞬間直接歪樓了。
其次,能互惠。
有時候妳的問題需要別人做大量的思考或者調研才能回答,妳得評估下妳是想提問還是想偷懶,假如想偷懶,妳應該先考慮為別人的勞動付費,而不是打折所謂免費分享的口號去鄙視別人拒絕提問。這既是尊重知識的壹個表現,也可以激發更多知識分享者貢獻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更是自己作為壹個學習者應有的尊嚴和格調。
「平時註入壹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記住:誠意是相互的。
我記得以前有很多高校社團邀請我去做講座,但時間難免有些沖突,但我還是特意推掉了壹些邀請,竭盡全力為某高校的壹個會長協調時間,幫他圓滿做完了活動。之所以如此,因為我平時每次壹發布微博他就幫轉,壹發微信文章他就第壹個打賞……久而久之就記住了他,甚至總覺得欠他點什麽。
由此可見,如果妳請教的是壹位大牛,人家免費回答了妳的問題,除了向他本人轉達謝意,還可以公開感謝捧壹捧他,或者平時看到大牛發的好作品或者文章,積極擴散或者是在微信文章下打賞、留言或點贊。當妳有能力的時候,花錢支持壹下大牛的產品。這些事情都很微小,但是做起來顯得妳特別的真誠和努力,和大牛保持聯系,說不定還能產生更大的連接。
簡而言之,提問者和被問者之間要能互惠,即作為提問者妳要有被回答的價值。
不過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妳能先找準壹個方向,成為壹個或大或小的專家或者達人,用這門知識去與更多的高手連接、提問、交換,相互學習,妳就可能用最平等的方式獲得更多的知識。
妳看到這裏,請問,妳現在會提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