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
1、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壹,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
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壹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壹。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
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淩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2、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壹,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壹山”的說法。華山是第壹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巖體的花崗巖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巖;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巖及片麻狀花崗巖。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巖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巖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巖。
3、衡山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嶽、南山,為中國“五嶽”之壹,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亙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
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在幾億余年的漫長地質年代中,經受了各種內外營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日的以峰林狀花崗巖斷塊孤立中山的地貌特點。南嶽區範圍內,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20座,海拔500-1000米高的山峰17座。
眾多的山峰聚集在不到4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構成了群峰突起的峰林狀山體景觀,凡超過1000米高的山峰均是燕山期花崗巖呈巖基巖株狀產出,經內外營力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群“南天柱石”聳立於海拔不到100米的湘中地區,顯出山更高、坡更陡、谷更深。
南嶽總體坡度多在30°-40°之間,在報信嶺壹帶,其相對高度竟達700-900米。南嶽衡山山體的主要部分為侵蝕壹剝蝕地貌,南嶽衡山主體周圍的丘陵地帶剝蝕壹侵蝕地貌,沿河及山麓地帶的河流出口處為侵蝕壹堆積地貌。
4、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地區位於華北地臺南緣,嵩箕臺隆東南部,地層層序比較清楚,基底和蓋層地層發育齊全。
嵩山地區的基底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次之。構造線方向近南北或東西,北東稍有偏移,為壹些密集、緊閉、形態復雜的同斜線狀褶皺以及伴隨褶皺而生成的東西——南東向和近東西向的三組斷裂。蓋層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先褶後斷。
構造線方向近東西,與基底構造成正交疊加。蓋層褶皺平緩開闊,斷裂以近東西、北東——南西向和北西——南東向三組發育,前者最早,分為正斷層,後者最晚,並經分期活動,性質也較為復雜。
5、恒山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嶽。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
恒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亙塞上,東西綿延五百裏,錦繡壹百零八峰。
恒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百度百科-五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