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1周歲的孩子該怎樣預防疾病?

1周歲的孩子該怎樣預防疾病?

1.及時註射乙腦疫苗

乙腦是通過黑斑蚊傳染的疾病,可致使患者產生高熱、頭痛、嘔吐、抽風,甚至昏迷等癥狀,並容易留下後遺癥,如癱瘓、智力低下等。

寶寶在滿1周歲要是連續註射2針乙腦疫苗,間隔7~10天,在2、3、6、7、13歲仍要各加強1針才能維持身體的免疫力,預防乙腦的發生。乙腦疫苗誘導體內產生抗體需1個月,所以寶寶具體註射乙腦疫苗的時間,可根據各地區乙腦病開始流行時間提早1個月。華北地區最佳註射時間為5月份,東北地區為6月份,南方各省為4月份。

乙腦疫苗比較安全,註射後可出現局部輕度紅腫,個別的寶寶會有38℃以上的發熱反應,根據情況應去醫院診治。若寶寶體質過敏,在註射後第3天,局部的紅腫瘙癢會達到最重。之後就會逐漸消除,不必過於擔心。

2.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壹項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資助的最新研究結果提示,給嬰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預防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對呼吸道和病毒(RSV)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經常與流感病毒壹起流行的RSV感染,是美國5歲以下兒童因下呼吸道感染接受住院治療的最常見病源,每年因此而住院的患兒約8.4~14.4萬例。

CDC立克次體與病毒性疾病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進行了壹項為時5年的研究,他們在聖弗朗西斯科海灣和西雅圖地區調查流感病毒流行占優勢的季節中嬰幼兒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住院率。研究人員發現,研究期間,1歲左右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率約是5~17歲兒童住院率的12倍,這些嬰幼兒無任何發生流感病毒相關並發癥的高危因素。他們因此得出結論:應該考慮給2歲以下嬰幼兒常規接種流感疫苗。

2位內科醫師為這項研究撰寫了述評,他們說,許多兒科醫師都有壹種感覺,即正常、健康的嬰兒較大齡兒童或青年易患重癥流感和嚴重並發癥。即使在流感病毒流行期,RSV感染的住院病例數仍高於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人數。

3.打預防針前後應註意

初次打預防針時,應主動要求建立登記卡。每次打針要帶上預防接種登記卡,以便了解情況,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詳細了解小兒的健康狀況,需做些必要的檢查。有禁忌癥者不能註射,如發燒、過敏體質、哮喘及嚴重心、肝、腎等慢性疾病等。

註射的前1天,要給孩子洗好澡,或把胳膊洗幹凈,以免註射後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說服動員工作,消除小兒的緊張、恐懼心理,以防暈針,平時也不要用打針嚇唬孩子。

正常反應

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局部反應壹般在打針24小時後開始出現,如紅、腫、熱、痛現象。紅腫範圍直徑在2.5厘米以內者為弱反應,在2.5~5.0厘米為中反應,在5厘米以上為強陽性反應,強陽性反應可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如局部反應較重時,可用幹凈的毛巾熱敷,能促進藥物的吸收,但應註意防止感染。全身反應表現有發熱、頭昏、頭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異常反應

最常見的是過敏性皮疹。壹般在註射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皮疹有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為常見。其次是暈厥,這與打針時空腹、疲勞、空氣悶熱、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往往註射後即刻或數分鐘之內出現頭昏、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等癥狀,嚴重者可失去知覺、呼吸減慢。還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異常反應。壹旦出現這些反應,要立即請醫生處理。

觀察效果,觀察患病情況

打預防針後2周左右可產生抗體,1個月時抗體水平最高,以後緩慢下降。如果2周後不患打針所預防的那種疾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裏仍沒有傳染上,說明打預防針的效果很好。觀察接種後的反應,打預防針後,肌體將產生以上各種局部或全身性反應,正是因為這種反應過程,才說明註射是成功的。如果註射後無任何反應,說明註射失敗,重新註射。做皮膚試驗及血清試驗,這2種試驗檢查,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應體內抗體情況。因此,在打預防針後1個月左右,應去醫院做這些檢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預防針的效果。

4.治療異食癖

異食癖是指嬰兒和兒童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壹種特殊的嗜好,對通常不宜取食的異物,進行難以控制的咀嚼與吞食。發病年齡以幼兒為多,但學齡兒童亦可見到。

本癥患兒常喜食煤渣、土塊、墻泥、砂石、肥皂、紙張、火柴、紐扣、毛發、毛線以及金屬玩具或床欄上的油漆。對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較大的物品則舔吮或放在口裏咀嚼。他們不聽從家長勸阻,常躲著家長暗暗吞食。壹般臨床癥狀為食欲減退、疲乏、腹痛、嘔吐、面黃肌瘦、便秘和營養不良等。

小兒異食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不良習慣;2.缺乏鐵鋅等;3.腸內寄生蟲病。

對心理異常引起的異食癖,不能責罰和捆綁患兒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異食習慣,反而使他們暗中偷吃此類不潔食物。對於鐵鋅缺乏者或腸道寄生蟲病,可到醫院去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鋅劑或驅蟲治療。

5.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壹,其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輕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長兒癥狀較輕,僅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乏力等,可在3~4天內自然痊愈。如病變範圍較廣,涉及鼻咽部,常伴發熱、咽痛與聲音嘶啞、扁桃體及咽後壁淋巴結組織充血增生,有時頸淋巴結可稍腫大。年齡小的嬰幼兒癥狀表現較重,大多發熱、煩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嬰兒常張口呼吸,甚至影響吸奶。可伴有食欲減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嘔吐、腹痛、腹瀉,有的體溫可高達39℃~40℃,持續1~2天或10余天不等。少數嬰兒起病時可發生高熱驚厥,熱退後就不再有抽筋發作,且壹般情況良好,沒有神誌異常及後遺癥。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為普通常見疾病,但若不及時治療,炎癥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並發癥。常見的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頸淋巴結炎,鼻竇炎,咽後壁膿腫。炎癥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氣管、支氣管炎甚至肺炎。

值得註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癥狀也可表現為傷風感冒,因此在診斷中除根據臨床癥狀外,還須結合當地流行病史,體檢和實驗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有時還需觀察病情的發展才能確定診斷。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適當休息,多喝水,加強護理,室溫和濕度應適宜。高熱時給予降溫,鼻塞應清除鼻腔分泌物後用0.5%麻黃素滴鼻。因本病多為病毒感染,壹般不使用抗生素。繼發細菌感染或發生並發癥時,可選用磺胺藥或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藥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藥為較新的廣譜抗病毒藥物,主要以片劑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療。中醫認為:感冒外邪,常為停食著涼,或有積滯,可服至寶錠、萬應錠。還可用小兒感冒沖劑、銀翹散、板藍根沖劑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較重、高熱不退者,要用清熱解毒通裏攻下的中藥,有助於退燒和身體恢復。

患兒要盡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又可減少病兒發生並發癥。不要帶小兒到擁擠的公***場所,平時要註意小兒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著過多,提高小兒耐寒能力。此外,合理餵養,防治小兒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亦十分重要。

6.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自發性出血,大多數病兒在發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臨床表現

本病見於小兒各年齡段,分急性與慢性2類。小兒時期多為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且多見於嬰幼兒時期,春季發病率較高,以往無出血史,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時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見於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多數發病潛隱,出血癥狀較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的特點是皮膚、黏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如針頭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四肢較多;但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齒齦出血為主要癥狀。約1%患者發生顱內出血,成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嚴重者可有失血性貧血,偶可發生失血性休克。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癥狀。

病程及預後

急性患者出血雖重,但不經特殊治療可以自愈。壹般於發病第1周內出血較重,第2周即減輕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末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數上升較慢。約90%病人可在1年內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轉為慢性過程。

慢性患者病程長達數月以至十余年,可反復發作出血,遷延不愈,血小板經常波動於2~3萬至7~8萬之間。有時發生難於控制的出血。

防治措施

壹般療法

急性病例主要是在發病1~2周內出血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外傷,積極控制感染,給予足量液體及易消化飲食,大量維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對癥治療。也可口服較小量強的松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轉即漸停用。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緩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療,但應註意避免外傷,預防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對出血嚴重者或久治不愈者應進行如下特殊療法。

輸全血或血小板

輸血適用於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對血紅蛋白較高的病人,可輸血小板或含血小板豐富的血漿。

腎上腺皮質激素

危重出血患兒,宜將氫化考的松10~20毫克/千克/日,分2~3次靜脈滴入,癥狀好轉後改口服強的松。較重出血病人,開始即可用強的松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現象消失即可減量,於3~4周內停藥。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藥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萬/立方毫米以上漸減量,停藥。

其他藥物

免疫抑制劑,如長春新堿、硫唑嘌呤、6MP、環磷酰胺等。

7.患麻疹的護理

麻疹是壹種急性傳染病,孩子患了麻疹,應該隔離。此外,還要註意精心護理。

開始起病時,孩子有打噴嚏、流淚、流涕等癥狀,要註意不使其受涼感冒,並要保護黏膜。要保持房間內的空氣溫暖濕潤,可以用水煮芫荽或葦根,使藥氣不斷蒸發,使室內空氣濕潤,而且病兒吸入後有利於發疹。同時要註意室內通風,但不要讓病人被冷風直吹。

如果孩子高燒,疹子出得不好,可帶孩子看中醫,中醫有“托疹”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疹子盡快出齊,縮短病程。中醫常用的是升麻葛根湯,升麻3克,葛根6克,赤芍3克,甘草3克。每天煎服1劑,疹子大量出現後便停藥。

在孩子出疹期間,要避免冷風、冷水、驚嚇等強烈的外界刺激,以免疹子被“逼”回。在出疹期可能有腹瀉、惡心、腹痛等,不用特殊治療。出麻疹不必忌口,營養豐富,但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肥膩及刺激性食物。

在發燒時,要鼓勵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可喝鮮果汁、肉汁等。

在出疹期間,要註意孩子的個人衛生,內衣要清潔,床單要勤換。皮膚刺癢不適、脫皮時,不要抓撓,可用溫水洗。

8.預防步態異常

正常情況下,1歲到1歲半的幼兒開始學習走步並能獨立行走。若您的孩子在此時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經常摔跤,出現行走異常,則說明可能隱藏著某種疾患。

腦性癱瘓

是壹種非進行性神經疾病。主要表現為動作不協調、步態不穩、足尖著地、兩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現下肢癱瘓,走路時雙膝部相互碰撞,並伴有智力低下。

小腦病變

小腦位於大腦之下,其功能是協調身體的平衡和肢體肌肉引力的協調壹致。如果小兒2歲以後走步還不穩,出現左右搖擺或向壹側傾斜,說話不清楚等,應考慮到是否由於小腦機能失調而引起的。

當然,各種疾病表現出的癥狀和體征會因人而異。只要家長加以重視,平時註意觀察,就能及時發現病情,為早期診治創造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