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主要流行於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壹。由河北省滄州、河間壹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壹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於鼓詞類曲藝音樂。
京韻大鼓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平腔適於敘事,高腔表現激昂的情緒,落腔則表現平緩輕松的情緒。
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唱詞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為上下句的反復,並且比較講究語氣韻味,與唱腔銜接自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與四胡,有時也有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
京韻大鼓代表曲目如下:
京韻大鼓傳統曲目有《單刀會》、《戰長沙》、《博望坡》、《趙雲截江》、《草船借箭》、《鬧江州》、《大西廂》、《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有由劉寶全、白雲鵬等人根據子弟書作品整理的《長阪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罵城》等,還有壹些寫景抒情的小段《醜末寅初》、《風雨歸舟》等。
解放後,京韻大鼓在推陳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進行了新的改革。反映現代生活的優秀曲目有《黃繼光》、《光榮的航行》、《韓英見娘》、《劉胡蘭》和新編歷史題材作品《愚公移山》、《滿江紅》、《臥薪嘗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