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口技>>這篇文章的概括

<<口技>>這篇文章的概括

[推薦]《口技》說課

[ 2006-12-7 20:16:00 | By: hjjboyqs1126 ]

壹、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的確立:

本文是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第八課,第三冊以教讀說明文為主,而這篇文章既可以作為場景描寫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而初中學習文言文,有兩個方面的任務,除了像閱讀現代文那樣要理解文章內容和寫法外,還要學習與現代漢語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語言,特別是字詞句的翻譯與理解,所以提高學生學習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為以後學習文言文打下較好的基礎是本課主要的目的。

2、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1)《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學習提出的要求是掌握字詞意思為主,古漢語和現代漢有不少地方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少地方是完全不壹樣的,主要是在詞語和句式兩個方面,這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也是重點之壹。

(2)本課的閱讀提示也提出課文的重點 之是的作者真切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聲響、聽眾反應進行生動描繪,所以學習作者生動的場景描寫是本文重點之壹,而為了增加學生閱讀的興趣,我把這篇文章作為場景描寫的記敘文來讀,同時掌握說明文中描寫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古代藝術者的聰明才智和高度的藝術創造力。

(2)、掌握文中生動的描寫方法。

(3)、了解古今詞義的區別,學習文言文表時間的詞語。

(4)、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4、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作者對表演者摹擬的各種聲響和對聽眾反應的描寫。

(2)、難點:掌握幾個古今異義的詞語和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說明:說課內容為第壹課時)

二、教法分析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從教學目的要求與教材特點出,緊扣課堂教學“精講、善導、激趣、引思”八字要求,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采用以下教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突破學習文言文的的語言障礙。

1、串講法: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如果教師善於啟發學生想象,學生壹定把這場口阪表演復述得很生動,但復述前要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所以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我用串講法,讓學生直譯課文,在把握課文意思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閱讀,同時讓學生掌握文中壹些幾個古今異義的詞語和文言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2、朗讀、提問、討論:學習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就是對課文語言的把握,所以教學的第壹步應以朗讀領起,在充分朗讀培養語感的同時,讓學生直譯課文,並針對性地提出學生翻譯時出現的壹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得出壹個適當的答案,從中讓學生逐步摸索文言文閱讀的技巧。

3、創設情境:在教學活動中,緊抓課文中作者對口技者的的表演場面的生動真實的描繪,特別是對聲音的描摹,在串講之後讓學生仿照課文展開聯想、進行表演,讓學生融入課文,如臨其境。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導語,引入新課。

導語:本文以《口技》為題,很明顯是壹篇介紹說明口技藝術的文章,從這上點來講,本文是壹篇說明文,但本文由於故事性較強,描繪了表演者整個表演過程,因而又可以說是壹篇記敘文。那麽,我就把《口技》作為壹篇記敘來分析。

說到口技,令我們會想起“雞鳴狗盜“的故事,可見口技這壹技藝在我國是歷史淵久的,上溯至春秋中國已有了,那麽本文是選自哪壹朝代哪壹本書呢?原來是《虞初新誌》,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筆記小說是壹種筆記式的隨筆式的敘事文體,那麽本文是否是張潮寫的呢?當然不是,是清朝進士林嗣環寫的,請大家看壹下課本72頁的閱讀提示及註釋(1),把相關內容劃下來。

2、初讀課文,整體理解。

(1)齊讀課文,正音正字。

(2)學生口頭復述課文大概內容,讓學生討論,了解大概內容。

析:老師在復述後,強調 記敘文的六個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並引出全文以時間先後序。

(3)在前面討論朗讀的基礎上,討論文章的段落結構。

(壹)(第1自然段)介紹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布置、道具、聽眾情況及演出時的氣氛。

(二)(2--4自然段)逼真地描述口技藝人的整個表演過程。

(三)(最後壹段)表演結束,呼應開頭。

3、解字釋句,直譯課文,討論分析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1)古今異義:

會:會賓客大宴(古:適逢;今:會議)

但:但聞撫尺壹下(古:只;今:表轉折,然而)

施:施八尺屏障(古:設置;今:設施)

是:當是時(古:代詞,這;今:判斷動詞,是)

雖:雖人有百手(古:即使;今:雖然)

奮:奮袖出臂(古:揚起;今:興奮)

走:幾欲先走(古:逃跑,跑;今:行走)

戰:兩股戰戰(古:大腿;今:屁股)

聞: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古:聽見;今:聽說)

(2)詞性活用:

宴:會賓客大宴(名作動,擺酒宴)

目:側目(名作動,看)

乳:婦撫兒乳(名作動,餵)

(3)表時間的副詞:

表示突然發生:忽,忽然

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壹時

表示兩事相繼發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之內發生:是時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少頃,未幾

(4)難字難句:

A.“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字與現代詞語中的“善良”、“慈善”同義嗎?“口技者“又為何義?

析:善---擅長 口技者---表演口技的人

B.“會賓客大宴”是壹個倒裝句,原句應是怎樣的?“宴”是名詞還是動詞?

析:原句應為“應大宴賓客”,“宴”是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的意思。

C.“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中的“但”怎樣理解?“撫”是什麽意思?

析:但---只 撫---拍

D.“滿坐寂然”中的“坐”怎樣理解?

析:坐---通假字,通“座”,“滿坐”指全場的人。

E.“婦撫兒乳”中的“撫”意思壹樣嗎?“乳”是什麽意思?

析:“撫”---撫摸、安慰 “乳”---餵奶

F.“當是時”怎樣理解?

析“當是時”---在這個時候

H.“夫叱大兒聲”中的“叱”何解?

析:“叱”---大聲呵斥

G.“以為妙絕”中的“絕”如何理解?

析“絕”---極,十分

H.“賓客意少舒”中的“意”和“少”如何解釋?

析:“意”---心情 “少”---稍微

4、逐部分深入,分析課文,掌握作者描摹手法。

(1)講讀課文第壹部分。

A.文章篇首有壹個字,充分概括了口技者的表演技藝的特點,請找出來。說壹說,它在全文之首,起了個途徑作用?

析:篇首點題---“善”(開門見山,點明題旨,所謂“善”即擅長之意,指口技藝術表演者技藝之高超或精湛。從文章結構上是統領全文的關鍵字眼。

B.課文第壹部分除了這壹字外,沒有語句能具體表現口技者的高超技術及藝術魅力?

析:壹方面,用四個“壹”,列數道具,暗示“簡單”,襯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術。另壹方面,用“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反襯肅靜而緊張的氣氛。壹個“滿”壹個“無”字,點賓客對位名噪京城的者向往禮賓司,反襯出他那令人嘆服的藝術魅力營造了表演前靜謐的氣氛,為下文表演千奇百怪驚險萬狀響埋下伏筆。

(2)分析第二部分第壹層(二、三自然段)。

A.“遙聞深巷前犬吠”壹句,為什麽口技用“犬吠”聲開場為什麽把這種聲音放在遠處?“深巷中”的犬吠有什麽特點?

析:“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是後面近處聲音,說明聲音由遠及近,由處而內,由小到大的特點,“犬吠”烘托深夜的環境氣氛。

B.那麽夜深犬吠引起了這壹家人壹連串怎樣的反應呢?

析:夜深犬吠引起婦人“驚覺”,婦人打呵欠、伸懶腰的員聲,丈夫的“囈語”,小兒子醒來的大哭、哺乳、含乳聲、大兒子“絮絮不止”聲,“夫叱大兒聲”等等連鎖瓜。此時“壹時齊發”,掀起文章波瀾。

正面:寫聲(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內、由少到多)

C.對響聲的描寫作者用了壹個“眾妙畢備”的評語來評價,那麽後面,作者的描寫又如何體現這壹“妙”字?

析:在敘述的基礎上,作者繼用聽眾的觀感神態。“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聽從的激動神情畢現紙上。這壹篇雖是狀寫全場觀眾,實則側面反襯與贊美藝人之技“善”。

D.這時口技者的表演到達高潮了嗎?

析:沒有,室驚鬧過後,四口人旋即酣然入睡。

E.這時聲響由鬧而靜,由大及小,真的寂然靜下,毫無聲響了嗎?

析:這裏的靜,不是寂然無聲,而是以“聲”寫靜,這裏面,“夫鼾聲起”,點明由動轉靜,婦人拍兒中的兩個“漸”字,細致酷肖地表現“拍兒”動作由大到小,從有到無的過程。更烘托了靜的境界。而老鼠“作作索索”,撞倒盆器之“傾倒”聲又是靜中見動,另外“婦夢中咳嗽”則又動中靜,在短短這幾句話中,作者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動靜的變化,突出了靜的情景。

F.而此時,節奏隨著表演而舒緩了焉,途徑雙是如何在這舒紜的節奏中刻畫口技者的高超技術魅力的?

析:用“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寫聽眾的情緒神誌隨表演的起伏而變化,再壹次表現口技的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或藝術感染力。這個場面既是上文的余波,又是下節高潮的前奏。

5、概括小結,理解作者創作手法。

小結:課文第壹部分,介紹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布置、道具、聽眾情況及演出時的氣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運用正面描寫同側面烘托相結合。著力描寫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藝,這是正描寫;著力描繪聽眾的神態,這是側面烘托。兩者結合著寫,是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機地聯系起來,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並在高潮前作好了鋪墊與渲染,下文忽然波瀾突變則順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斷通過正側面的襯托烘托表現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術,圍繞壹個善字作文章,同時也表現自己高超 的描寫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