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臺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臺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員應當永遠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邏輯和有機性的規律,在規定情景中真誠的去感覺,去想,去動作。
布萊希特體系主張演員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現劇中人物而不是演員融化於角色之中,隨時進入角色,隨時跳出角色,面對觀眾,若即若離,自由馳騁。演員與角色保持距離,形成“雙重形象”即演員即是演員本人,又是劇中人物,是演員利用高超演技表現劇中人物。
2、演劇方法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強調演員在舞臺上的首要地位,發展演員的創作主動性,通過整體演出體現導演的風格。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壹,強調演出各部分之間的和諧壹致和演出的藝術完整性。體系關於演員的創作原理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體驗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並要求在創造過程中有真正的體驗。
布萊希特體系采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復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
3、美學觀念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戲劇美學思想——真實反映生活,強調戲劇的社會使命和教育作用,繼承了19世紀俄羅斯革命民主派樸素唯物主義的美學觀點。它出現於20世紀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日趨高漲之時,不僅反映了社會進步階層對舞臺藝術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內容與生活真實的要求,而且體現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特性及對現實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熱切追求。
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崇“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壹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壹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壹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壹,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百度百科-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