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首任主席,希臘詩人和翻譯家。生於希臘。少時隨父作谷物生意,後棄商從文。他博學多聞,有不少譯品和創作。他積極支持並參加籌備建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和雅典舉行現代奧運會。1894年,他代表希臘
體育協會(泛希臘體育俱樂部)參加在巴黎召開的國際體育會議。他由顧拜旦提名當選為國際奧委會第壹任主席。由於他在希臘的遊說和努力,首屆現代奧運會(見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得以在雅典舉行。他對制定奧林匹克章程也作出重要貢獻。1896年雅典奧運會後,他辭去國際奧委會主席職務,專註於文學活動。曾翻譯過法國詩人拉辛的劇作和德國詩人歌德的《浮士德》。他的文學創作有《洛基·拉拉斯》和《愛琴海的故事》等多種。他熱心希臘教育,曾創建教育圖書普及協會。1908年逝世於雅典。
第二任奧委會主席:顧拜旦(任期:1896-1925 )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國際奧委會第2任主席,法國教育家。1863年1月1日生於巴黎的壹個貴族家庭。幼時被送入軍校,但他的誌趣不在從軍和從政,而誌在歷史和教育。青年時代喜愛古希臘史,關心法國的教育。早在1883年就提出定期舉行世界性體育競賽,恢復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張。他曾多次去英國考察,對英國推行拉格比學校校長T.阿諾德的體育教育原則深為贊賞,決心推動法國教育改革,把體育競賽引入學校教育。他在1887年發表
“法國與英國中等教育制度對比”的報告,呼籲改革法國的教育制度。1888年任法國學校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秘書長,但他的倡議卻受到許多學校守舊派教師的冷淡。他並不氣餒,仍奔走呼號,發表文章,宣揚奧林匹克精神。1892年,法國體育協會在巴黎索邦神學院(巴黎大學前身)的階梯劇場召開大會,慶祝該協會成立50周年。顧拜旦在會上發表了"復興奧林匹克運動"的著名演說,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建議。在他的堅持和說服下,並經他多方籌措,以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為目的的巴黎國際體育會議得以1894年6月16日召開,並於6月23日正式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顧拜旦當選為國際奧委會的秘書長。他親自起草,制定出國際奧委會的第壹部憲章。這個憲章體現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傳統精神和現代奧林匹克的創新精神,提高體育在教育事業中和在現代文明的崇高地位。顧拜旦還為舉辦現代奧運會作了大量細致的組織工作。1896年,在雅典舉行第1屆奧運會之後,顧拜旦繼D.維凱拉斯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他曾直接參與籌備1896-1924年期間舉行的歷屆奧運會。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第5屆奧運會時,他針對當時體育競賽中的壹些弊端,發表了著名的詩作《體育頌》,獲這次奧運會的文藝比賽金質獎章。他的其他著作還有《運動心理學試論》(1913)、《競技運動教育學》(1919)等。他於1925年辭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職務,並被推戴為終身名譽主席。1937年9月2日病逝於日內瓦。根據他本人的願望,他的遺體葬於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地洛桑,而心臟則葬在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奧林匹亞的科羅努斯山下。在那裏,人們為他樹立了壹座大理石的紀念碑。
第三任奧委會主席:巴耶-拉圖爾(任期:1925-1942)
國際奧委會第3任主席,比利時體育活動家。1876年3月1日生於比利時貴族家庭。畢業於比利時盧萬公教大學。20年代初任比利時駐荷蘭外交官,後受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委派,負責指導比利時的體育活動。1903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04年組建比利時國家奧委會,並籌備1905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第3屆奧林匹克代表大會。1908年和1912年兩次率比利時體育代表團參加在倫敦和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4、5屆奧運會。第壹次世界大戰後,他擔任比利時衛生部
所屬最高體育委員會委員,積極爭取在安特衛普舉行第7屆奧運會,並在壹年時間裏完成了籌備工作。由於他熱心奧林匹克運動和非凡的組織才能,自1925年繼顧拜旦之後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他在任期間主張奧林匹克運動商業化和超脫政治,這對後來奧林匹克運動產生了壹定影響。還擔任過比利時國家體育委員會主席,把比利時的各種體育組織聯合起來。
第四任奧委會主席:埃德斯特隆(任期:1942-1952)
國際奧委會第4任主席,瑞典體育活動家。1870年11月21日生於瑞典的哥德堡。先後就學於哥德堡的查爾默工科大學和瑞士蘇黎世綜合工藝學院。畢業後曾任瑞典電力公司經理,1934年成為該公司董事長。他在大學時就以16秒4創150米短跑的瑞典紀錄。1901-1903年任瑞典業余田徑協會主席。1903年建立瑞典全國體操和體育協會並任主席,直至1940年。他曾多次率瑞典田徑代表隊參加1906-1936年間的國際比賽。他是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5屆奧
運會和1932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的組織者。1912年第5屆奧運會時,經他倡議成立了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並被選為主席,壹直到1946年。1920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21年當選為執委,曾擔任1921年在洛桑和1925年在布拉格舉行的兩次奧林匹克代表大會的主席。1931年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1942年在巴耶-拉圖爾逝世後任臨時主席,1946年當選為正式主席。1952年離任後成為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
第五任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任期:1952-1972)
國際奧委會第5任主席,美國田徑全能運動員。1887年9月28日生於美國的底特律。190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工程系。1915年開設布倫戴奇建築公司,承建芝加哥的多座摩天樓和其他大型建築,並因此致富。他早年即熱衷田徑運動。在大學時(1908)就已是大學校際全能冠軍。1912年參加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5屆奧運會,獲五項全能第5名。1914、1915和1918年3次奪得美國全能冠軍。他曾7次連任美國業余田徑聯盟主席,擔任美國奧委會主席25
年(1929-1953)。他還曾擔任泛美運動組織主席12年。1936年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37-1972年為執委,1946-1952年任副主席。1952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直到1972年離任。他在主持國際奧委會期間,堅持奧運會的業余性質,主張奧林匹克運動與政治分離。布倫戴奇還是壹位藝術品收藏家,收藏了大量亞洲藝術品,後捐贈給舊金山市,在那裏專門修建了壹座藝術館加以收藏。布倫戴奇於1972年離任後享有名譽主席的榮譽,並於1975年獲第壹枚奧林匹克金質勛章(見奧林匹克勛章)。同年,病逝於德國的加米施-帕滕基興。
第六任奧委會主席:基拉寧(任期:1972-1980)
國際奧委會第6任主席,愛爾蘭劇作家和電影導演。1914年7月30日生於倫敦貴族家庭。先後在伊頓公學、劍橋馬格萊納學院(獲文學士學位)和巴黎索邦學院學習。1975年國立愛爾蘭大學還授他以法學博士榮譽學位。他大學畢業後入倫敦《每日快報》和《每日郵報》任記者。1937-1938年以戰地記者身份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采訪抗日戰爭。1938年誌願加入英國皇家陸軍,曾任第30裝甲旅副旅長。因參加諾曼底登陸作戰有功,獲英帝國勛章。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基拉寧以主要精力從事電影藝術,同時積極參加體育界活動。1952年他與好萊塢名導演J.福特合作拍攝《沈默的人》壹片,獲最佳導演獎。後又導演《月上東山》、《基甸日》、《阿爾弗烈德大帝》等多部影片。他同時還是英國多家企業公司的董事或經理,是愛爾蘭賽馬俱樂部成員。1950年當選為愛爾蘭奧委會主席,1952年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同年還被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67年起為國際奧委會執委,1968年當選為副主席,1972-1980年繼布倫戴奇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在任期間,他力排萬難,竭力使奧運會擺脫政治和國際局勢的影響。他對業余體育運動的解釋,較之布倫戴奇更為溫和,因而受到國際體育界更為廣泛的擁戴。他於1980年退休後成為國際奧委會的終身名譽主席,同時是國際公平裁判委員會名譽主席。基拉寧在文學、電影和奧林匹克運動方面寫過不少作品。主要的著作有:記述慕尼黑危機的《四天》(1938)、描述18世紀初著名肖像畫家的《內勒男爵》。他與J.羅達合編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76年出版。80年代出版的著作有:《奧運會:莫斯科-普萊西德湖》、《1984年奧運會》、《1972-1980年基拉寧演講集》(1985)。基拉寧曾獲英、意、日、法、德、芬等許多國家勛章和多種榮譽獎和榮譽稱號。
第七任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任期:1980-2001)
國際奧委會第7任主席,西班牙社會活動家。1920年7月17日生於巴塞羅那。畢業於巴塞羅那高等商學院。曾任巴塞羅那市議員、州議長。1977年出任西班牙駐蘇聯大使,還曾任西班牙駐蒙大使。他喜愛運動,早期曾是西班牙冰球隊長。1955-1970年先後擔任西班牙奧委會副主席、主席。1955年籌備並主持在巴塞羅那舉行的第2屆地中海運動會。1966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74-1978年任副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奧運會期間(1980)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83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接替退休的基拉寧。當時國際奧委會正面臨許多困難。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悲劇的遺憾未消,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帶來嚴重的財政虧空,1980年壹些西方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會,這壹切構成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嚴峻局面。薩馬蘭奇上任後立即從巴塞羅那遷居洛桑,成為顧拜旦之後第二位長駐國際奧
委會總部的主席。他以穩健而靈活的態度,審時度勢,使奧林匹克運動順應國際形勢,邁向了壹個新的階段。他運用自己經營管理的經驗,開辟新財源,解決了國際奧委會的財政困難。薩馬蘭奇十分關心體育教育,熱心關註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的建設,為各大洲培養不少尖端體育人才。他還采取壹系列改革措施,改組加強總部機構,在他的倡議下新設立運動員委員會和大眾體育委員會。廣泛聯系各國運動員,直接了解運動員的要求,使奧林匹克競賽活動與群眾性體育運動緊密結合,使奧林匹克運動有更廣泛的基礎。薩馬蘭奇為恢復中華人民***和國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地位作出重要努力。他5次訪問中國,熱情支持並出席199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亞運會。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授予薩馬蘭奇名譽教授稱號。
第八任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任期:2001-至今)
2001年7月16日,於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選舉全部結束,國際奧委會執委、比利時人雅克·羅格當選為第八任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生於1942年5月2日,體育健將、矯形外科醫生,也是壹個語言大師。他精通英語、法語,還會說荷蘭語、德語和西班牙語。年輕時的羅格是個競技體育高手,曾獲奧運會帆板比賽冠軍1次、亞
軍2次,比利時全國帆板比賽冠軍16次。他加盟的比利時滑鐵盧橄欖球隊曾得過全國冠軍。作為前比利時帆船運動員,羅格參加過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和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1991年,羅格正式成為國際奧委會的壹名成員。他工作努力,憑著他“矯形外科醫生”的背景,狠狠地整治奧林匹克運動中最可恨卻又屢禁不止的興奮劑問題,為自己贏得了“治療奧林匹克運動中疑難病癥能手”的美譽。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羅格憑著壹股子實幹精神,迅速躋身國際奧委會領導層。1998年,羅格入選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此後他更堅定了往上走的信念。後來,薩馬蘭奇任命羅格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合作委員會主席,這壹職位使羅格從此頻頻出現在媒體聚光燈之下。在悉尼,羅格和媒體始終保持著良好關系,他善於冷靜而巧妙地處理各種矛盾。悉尼奧運會結束後,薩翁稱贊他“是歷屆合作委員會主席中最優秀的壹位”。此外,羅格還壹直擔任國際奧委會藥物委員會副主席和歐洲奧委會主席。在宣布參加國際奧委會主席競選時,羅格表示,如果他當選為新壹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他將放棄矯形外科醫生這門職業,專心致誌地為奧林匹克運動工作,為奧運精神的傳播做貢獻。他說:“在我做矯形外科醫生的職業生涯中,每天都要做出生死攸關的決定,這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而國際奧委會的領導工作也是如此,每天都要做出關系奧運精神能否傳播的關鍵性決定。這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將世界人民緊緊團結起來,將奧運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