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天安門詳細資料

天安門詳細資料

天安門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

最初的承天門是壹座三層樓式的木牌坊。

天順元年(1457年)間,牌樓毀於雷火,時至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才得以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為戰火所毀。

至清順治八年(1651年),才依皇帝旨意在原址上進行大規模重建,並更名“天安門”(滿語:abkai elhe obure duka),象征皇帝“受命於天,安邦治國”。

此後的康熙年間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造就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宏偉外觀。

解放後,天安門在相關部門的關心下,於1952,1970年又進行了兩次整修,基本保持順治年間原貌,只是比原來高了83厘米。

天安門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後增高至34.7米。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

建築的底部為漢白玉精雕的須彌座,高1.59米。

城臺建於底座之上,面積4800平米。

城臺的兩側有登城馬道,臺上建城樓。

天安門城樓布取“九五”之數,面闊九間(57.14米),進深五間(20.97米),諭示皇帝的“九五之尊”。

城樓重檐歇山式頂。

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

在兩層正檐之間用滑輪固定著壹枚國徽,直徑1.7米,與北京中軸線嚴密重合。

屋檐下懸掛17盞大紅宮燈,其中主燈重達450公斤,輔燈也各重350公斤。

整座屋頂由60根大紅木柱支撐,每根柱的直徑約2米。

城樓的正背面均排列有36扇菱花門窗,天花、鬥拱和梁枋上都繪制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

樓體的四周回廊環繞,廊深3米左右。

城摟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

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

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臺,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墻,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

城臺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壹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

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明清兩代,平時只有皇帝可以進出。

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壹座最寬闊的稱“禦路橋”,專為皇帝而設,而皇後大婚的時候,以及科舉的前三甲也可以破例從這裏通行壹次,以示身份尊貴和皇恩浩蕩。

到如今,每日升降旗儀仗隊由此橋進出,凸現出了國旗的莊重和人民當家作主;禦路橋兩旁有皇親國戚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只能走最邊遠的“公生橋”。

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

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天安門城樓前後***有4只華表,建於永樂年間。

華表的形狀大家都相當的熟悉,現今的華表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的,而在很久很久以前,據說,是從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產生了木制華表,人們用它來標識道路。

現在想來,在那個原始的時候,不像現在有這麽多的建築,可能大多數地區都是原始的狀態,少有人居住,人們用華表來作為標誌,避免迷路,不失為壹個很好的方法。

還有後來產生的郵亭,傳舍也用這個標識。

最初的時候,稱之為“桓木”或者“表木”,後來漸漸地被大家讀成了“華表”。

人們在這根木柱上刻寫意見,供氏族首領參考。

而到近代以後,華表取之石材,雕刻精美已經不再允許人們隨意寫畫,但是依舊有提醒君主勤政愛民的作用。

天安門城門上原本是掛著“天安門”牌匾,民國期間(1949年前)曾掛上蔣介石畫像,1949年以後改掛巨大的 *** 畫像。

畫像繪制在壹整塊玻璃鋼板上,每年國慶節前都要更換。

畫像的兩側鑲嵌有巨型標語“中華人民***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

整座天安門城樓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歷經百年浮浮沈沈,卻依舊雄渾,仿佛歷史的吶喊,那樣的深邃,那樣的震撼。

這是中華精魂所在, 讓我們永遠為之自豪。

公交路線:公交車1、4、52路,天安門站或乘1線地鐵到天安門東站下車

景點等級:5A

景點電話:010-63095745

具 *** 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市區中心

門票:成人:15元/人;學生:5元/人,70歲以上老年人:5元/人,現役軍人免費。

開放時間:9:00-17:00 (16:30停止售票)

註意事項:等城樓參觀時,不能帶包、飲料和危險品,稍大的包需在存包處寄存,城樓大廳內禁止照相。

樂妳遊 出行旅遊第壹站為您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