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羌白戶軍的藏書家白煥彩
羌白戶軍的藏書家白煥彩 文/王淩琴 壹 大荔縣西的洛河岸邊的羌白鎮,有壹個美麗的小村,叫戶軍村。又叫北戶軍。戶軍村南傍著洛河老崖,北臨洛河,座落在富饒的洛河灘上。老崖的坡上面是南戶軍,如今叫梁家坡。在過去的歲月裏,戶軍村盡得洛河之利,是壹個美麗富饒的北方小村。 村民傳說,戶軍村的來歷是明洪武年間有軍隊於此屯田,因名戶軍。 戶軍村有四大姓,白家,田家,杜家,高家。各家族聚族而居。因洛河的緣故,村中有溝,溝上有橋, 村東高崖上有寺。村裏房屋鱗次櫛比,建造精美。村頭有石牌樓、祠堂,文昌閣等等,因而有”小西湖""小北京”的美譽。 明末清初,戶軍村出了壹個文化名人——白煥彩,他是當時有名的校勘家,藏書家。 說起白煥彩,得從他的家族說起。白繼賢撰寫的《白氏宗譜》記載,白氏先祖是山西洪洞人,後遷移到陜西華州羅文橋,再遷到大荔戶軍村安居。自元代至康熙十年白繼賢撰寫宗譜時已有十余代。 白煥彩其人(1607---1684),《同州府誌》《朝邑縣誌》《大荔縣誌》等歷代誌書多有記載。到了光緒五年,縣令周銘旗重修《大荔縣續誌》,他有感於前誌記敘人物過於簡略,如明清兩朝大荔朝邑文化名人白煥彩、黨湛,李士賓,張珥,王復常,馬稶(yu)土等等,以及他們的文化活動,只是寥寥數筆。周縣令經仔細采訪征集後詳細補之,於是有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記錄。 《大荔縣續誌》記載:白煥彩,字含真,或含貞,號泊如,北戶軍人,貢生,孝親恭兄,居喪盡禮,從兄希彩,嘗受學於馮少墟(馮從吾),時以其所聞,與語煥彩,私竊向往,遂絕意進取,肆力經學,多所自得。家蓄書甚富。康熙丁未,李中孚(李颙)東來,過白氏軒,攜所未見書。以酉次年夏,偕同裏黨(湛)李(士賓)馬稶(yu)土諸人,迎中孚至同講學,四人皆年倍中孚而忘年,折節執經,問道二曲(李中孚),所著學髓,諸書刊之。又與張珥、李子燮等二十余人立講會,互相切砥,府丞郝斌攝州事,式廬聽講,顏其居曰:尊德樂道。及歿,中孚誌其墓。著書多軼。道光中,邑人梁甸山、王文炯梓①其雜作二卷,曰《僅存集》。 讀這段文字,我們對白煥彩其人有了壹個較為全面的認識。他是壹個孝親恭兄、好學上進的謙謙君子。 時值明末,時局岌岌可危,知識分子常感前途迷茫。白煥彩有個從兄叫白希彩,也是個讀書人,他曾受學於當時的著名學者馮從吾。非常推崇馮氏學說,白煥彩受他的的影響,從開始接受到深入研究,最後他決意放棄科舉仕途,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 到了清代,繼馮從吾之後,周至縣又出了壹個名動壹時的學者李颙。李颙到同州來,住在白煥彩家,他帶來了新的書籍,新的思想。白與李深入交談,研讀其書。學習後,他深受感染,擊節贊賞,認定這就是他所追求的思想。壹年後,他與同州同仁迎接李颙到同州講學,互相切磋。再把所學精髓,整理出書,廣為發行。 從這段文字裏,我們看到了當時以白煥彩為首的同州文化人對真理對學術的不懈追求。 白煥彩等人追求的到底是壹種什麽樣的哲學理論,從事的到底是壹種什麽樣的學術研究?值得摒棄功名,窮其壹生去追隨,去研究去獻身呢? 二 讓我們走近"關學”。 「 ”關學”是北宋慶歷之際的儒學家申顏,侯可至張載而正式創立的壹個理學學派,因張載是關中人,人稱"橫渠先生”,故稱"關學”。"關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禮》為用,以《孔、孟》為法,提出了以氣為本的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哲學思想,成為儒學史上壹個承前啟後的重要學派。而最通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的學說從北宋到明清延續了八百多年,馮從吾,李二曲即是"關學”在明清兩代貢獻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繼承和發展了"關學”思想。 馮從吾是明朝人,在當時人稱”關西夫子",他是明代"關學"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融合的集大成者,並是東林黨人在西北的領袖。他被罷官後,居家二十五年,潛心修學,並講學於西安南門裏的寶慶寺,宣傳他的學術觀點與政治主張。追隨者甚眾。萬歷37年創辦了關中書院,他寫了壹篇銘文《諭俗》,裏面有壹副對聯: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夢魂穩; 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當時,魏忠賢當道,天下皆為他建立生祠,惟陜 *** 無。就因為陜西有壹大批馮從吾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不畏強權,只信真理。難怪廣大的讀書人為之傾倒,為之膜拜。白煥彩的從兄白希彩就是他的追隨者之壹。 希彩對馮從吾的哲學觀點及其為人處世深為贊同,便常常講於堂弟聽。白煥彩認真研讀了馮的書籍,接受了馮氏學說,並認為這是天下之至理,值得傾其壹生去探討去研究去追隨。當壹個人只要明白了自己所要的是什麽的時候,便不在仿徨。此後,白煥彩"絕意進取”,不再在功名仕途上下功夫,潛心致力於經學的研究。 到了清代,周至縣出了壹個繼馮從吾後又壹個"關學"大家——李颙。李颙字中孚,號二曲。因周至的古字在《漢書》中解釋為山曲和水曲,李颙就自稱為"二曲”,世人遂稱他為"二曲先生”。 李二曲小時候父親死於征戰,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家貧,他借書苦讀,及長,遍閱經史及諸子百家,連釋道之書也讀得津津有味,為學主兼朱(熹)陸(九淵)兩派,兼取其長。融會貫通之後,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學主張:"明道存心以為體,經世載物以為用。”將"格物致知” 的"物”擴充到禮樂兵刑、賦役農屯以及"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他的思想強調重實行,不尚空談,不因人廢言。強調真理不惟聖人出 ,凡人也出,只要肯用心鉆研,就能達到。在當時,他與孫奇逢,黃宗羲被稱為"三大儒",幾次赴江南講學。名氣之大,驚動朝廷。朝廷惜才,幾次以博學鴻詞征召,而李颙拒不 *** ,皇帝生了氣,再次征召。李老夫子以絕食抗爭,才得以幸免。 白煥彩和同州的黨湛、李士賓、張珥、馬稶土等學者成為繼馮從吾後李颙的忠實同道和朋友。 康熙丁未年(1667),李颙來到同州戶軍村白家住下,同白煥彩談經論道。其實,這壹年白煥彩六十歲,而李颙四十歲。白煥彩他們幾人都比李颙年齡大了將近壹倍,可是他們崇尚李颙的學說,甘心情願的拜年輕人為師,並虛心學習,遂與李颙成為忘年之交。 第三年,他們又迎李颙到同州,在廣成觀講學,廣泛傳播李颙的思想、學說。"折節執經,問道二曲。"此後,他們二十幾人又成立講會,學習討論切磋學術,求同存異,深入研究二曲先生的新關學思想,並以各自的研究把它推入到壹個新高度。同時把所學的精髓,編撰到書刊中。以廣泛傳播和擴大影響。 《大荔縣續誌》除了白煥彩外,還記敘了黨湛,馬稶土,張珥,李士賓等人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說明在那個年代,"關學”,馮從吾,李二曲理學觀點和人格魅力,在同州已經產生了深刻的的影響。 三 其實,清廷入關後,關中地區有大批以二曲先生李颙為首的知識分子,勢不與清廷同流合汙,不做清朝官,不食清朝祿,展現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同州就有壹大批這樣的人,以朝邑渭野先生王建常為首,他寫詩說:"清風豈能吹動我?明月何嘗不照人。”自甘貧窮,只是研究學術,教書育人,著書立說。 白煥彩也是這樣的人。《白氏宗譜》記載:"國家定鼎以來,壹時從龍之士,莫不歡欣鼓舞,踴躍以會風雲。祖(煥彩)獨閉門潛修,不幹榮寵。是以家雖素裕而誌趣豁然,關中儲儒群相圭臬②,此"泊如先生”之號所由稱也。時周至征君③李二曲先生與祖同誌,相與往來,講學,叅證,謐修,祖為特築書屋以居之。故壹時同好者皆得時時聚會,有所成就焉。” 此《白氏宗譜》的記載,和《大荔縣續誌》關於白與李二曲相與往來成立講會,切磋學習的記載大致相同,《宗譜》還更詳盡的記錄了白先生的為人處世。他閉門潛修,不幹榮寵,不求聞達的精神,與李二曲不謀而合。故二人誌趣相投,遂成同誌。宗譜中還提到,白家特地建了房屋供二曲先生居住,並成為同州文士前來學習進修的場所。故而同州學界壹時成就斐然。 網絡中則提到:"(白煥彩)終日獨坐壹室,手不釋卷,學術貫通,校仇(chou)④尤為精詳。陜西同知郝斌聽了他的議論後,嘆道:"乃關中文獻也。”蓄書之富,甲於壹方。著《學髓》,編入李颙《二曲集》中。” 對於壹個三四百年前的地方名士,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戰亂,我們只能從僅存的各種歷史記載中去了解他。走近他。雖然各種記載都比較簡略,但還是能讀出壹個呼之而出的孜孜不倦淡於名利潛心修學的耿介之士來。 《大荔縣續誌》中另壹則記載,是關於他的兄長白耀彩的。書中記道: 「 ”白耀彩撰《花隱集》壹卷,存。李中孚題雲:余聞同州有隱者,含光白翁,抱才未試,潛德弗耀,倏然物外,不以世事縈懷。性嗜花,杜門不出,終日惟花是務。蓋賢而隱於花,亦劉伯倫之隱於酒,陶靖節之隱於菊⑤,遐邇欽其高風,多題詠。翁弟泊如,襄輯成帙,擬授之梓,因事不果,翁季子6丕振出,後泊如什襲惟謹,傾捐財板以成。泊如之誌,此其孝思,有足多者,余特數言,以引其端。” 在此文裏,記錄了白耀彩著書,李二曲為書題寫了上面的話。李先生先是高度贊揚了白耀彩抱才而不仕,只隱於花,人多贊賞。泊如幫助他編輯成冊,準備付印而未果。 後來他的小兒子丕振又要為他出版,泊如捐助錢財,終於得以成書。文章後面,作者高度贊揚了白煥彩的孝悌之風還有很多,他只是做了引言而已。 《大荔縣續誌》又雲:”白繼賢,字丕振,諸生,北戶軍人,煥彩次子,煥彩歿後,繼賢尚幼,痛悼無已。後著《永思錄》壹卷,李中孚為之題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戶軍村白氏家族的概況和家風來,壹個甲於壹方的藏書家,校勘家,從白希彩到白耀彩,到白煥彩,到白繼賢,他們與馮從吾、李二曲的友誼是何等的深厚。至此,壹個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書香世家,就清晰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正應了"天葩煥彩”的美好願想。 根據《白氏宗譜》的記載,壬戌之亂後,柸棬散失,莫可搜尋,僅得《僅存集》二本,為世所傳。 也就是說,1862年回漢戰爭後,家中藏書大都散失,幸好《僅存集》和《宗譜》還在。現在又過去了壹百多年,《僅存集》已軼,《白氏宗譜》也只剩了幾頁。 四 民國時,戶軍村幾經戰亂坎坷後,村頭的白煥彩墓猶存,墓碑猶存,上面刻著:宿儒泊如白公字含章之墓 落款是:二曲土室病夫李颙題 村民們記得,白公墓就在村南崖下,座南向北,人稱"奓(tuo大的意思)墓子”。陵園有石刻。 白家衰落了,耕讀傳家的村風卻影響深遠,儒學國風早已滲透在村民的血液中。他們仍然把讀書看做人生第壹要義而孜孜以求。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戶軍村出了兩個大學生,壹個叫白自友,在堯山中學讀書,畢業於南京金陵政治大學,1949年去了臺灣,後擔任臺灣教育部官員。壹個叫白之欣,在鹹林中學讀書,畢業於西安師院外語系。 1949年 *** 去臺前夕,白自友給家中來信要求寄路費,他想回家。父親告借於本村鄉黨白明齋,白明齋當時是大荔縣商會會長。他慷慨應允。隨後寄出。可戰事正緊,白自友可能沒接到路費,就去了臺灣。 白之欣師院畢業後,則被派往上海 *** 觀察團工作,在南京受到於右任的接見,於老給他寫了字,並合影留念。可世事難料,幾經轉折,他回了老家,先後在大荔、羌白、堯山教過書,後來務了農。 如今的戶軍村,已遷移到村南的高坡上,新村整齊整潔,家家新房,樹木花草圍繞,農業興旺發達,文化教育更是走在前列。成為壹個美麗的文明村。 註:①梓,舊時印刷用的模板。這裏指印刷。 ②圭臬,讀gui.nie,舊時測量日影時間的工具,用來比喻準則或法度。 ③征君,壹作征君。不就朝廷征辟的人被稱作"征士”,尊稱"征君” ④校仇chou,校對文字。 ⑤劉伯倫,指劉伶,魏晉時文學家,詩人。竹林七賢之壹。劉伶好酒。陶靖節,指陶淵明,字潛,東晉有名的詩人,好菊。 ⑥季子,兄弟排行中年齡最小的人。此處有誤。丕振就是白繼賢,他是白煥彩的次子。並非白耀彩的小兒子。 作者簡介 淩琴,姓王,平生喜文學,愛繪畫,好音樂,樂文史,更崇書法。多年筆耕,舞文弄墨,艱難前行,壹串腳印。自以為天地間壹匆匆過客,如草芥之於土地,浪花之於江河,微留劃痕,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邊,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無成兮自嗟嘆,惟將余光兮寫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