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自由國度的作品鑒賞

自由國度的作品鑒賞

《自由國度》的主題思想:在孤獨與散失尊嚴中尋找“自由”。

《自由國度》有兩重含義:自由既是現代人不安定、無家可歸和與自己熟悉的環境日漸疏離的壹種心理狀態,也是政治獨立後的非洲國家無序、混亂的社會狀態。

退休上校的言行是以“歐洲優越論”為核心內容的種族主義理論,這個頑固的殖民主義者認為:沒有白人的管束,即使那些已經得到教化的少部分非洲人也是無法繼續保持壹種“開化的”文明人的身份的;當非洲人做錯事情時,就應該理所當然地對他們加以處罰。他的壹句飽含嘲諷性的評價“這就是非洲”概括了他認為黑非洲大陸和非洲黑人壹直以來都只是壹片只配被外來高等種族馴化的野蠻之地和蒙昧之邦的偏見。

“殖民者每次說受殖者是壹個孱弱的民族,言下之意,就是弱者需要保護。保護的概念也由此產生。不讓受殖者參與管理,重要事務由殖民者來拍板,完全是為受殖者著想。為了避免人心惶惶,他們每次說到受殖者刁蠻、頑劣、偷盜成性,甚至有些暴虐時,總是要讓大家明白,他不得不實施警察統治與峻法苛典。”奈保爾顯然是把上校作為壹個頑固的歐洲種族主義者和舊式殖民主義者的面目呈現在讀者面前。

對於絕大多數的非洲人來說,獨立並未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所謂的獨立是應該要打問號的。殖民體系雖然已經土崩瓦解了,宗主國在非洲遺留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文化等後遺癥卻使得這些國家依然深陷動蕩和戰亂的泥潭,依然只能充當宗主國的玩偶。鮑比在旅行途中遭遇暴行以及非洲不同部落之間的沖突說明所謂的自由的政治秩序已經消失不見,代之而起的是更大程度的放任無序。

對於小說的兩位白人主人公來說,非洲這個自由的國度意味著經濟自由和性自由。獨立之初的前殖民地國家百廢待興,對於鮑比和琳達的丈夫來說,發財和飛黃騰達的機會顯然要比英國多。同性戀者鮑比,在英國時就曾因為同性戀行為被拘捕過。而在這裏,他可以利用壹些小恩小惠和權勢毫無顧忌地玩弄非洲男孩。而琳達作為殖民者馬丁的妻子,不僅與上校關系曖昧,而且與壹個叫卡特的美國人的關系也說不清道不明,甚至與上校的土著領班也有染。

在奈保爾的筆下,自由既是現代人不安定、無家可歸、迷失方向和與自己熟悉的環境日漸疏離的壹種心理狀態,也是政治獨立後的非洲國家無序、混亂的社會狀態。 在《自由國度》這個故事中,國王與總統只是對立的兩派,善惡在此根本無法分辨,壹切都已變得面目全非了,在白人的支持下,總統派出軍隊四處搜捕國王,並對國王的部落進行種族滅絕性的大屠殺,內戰給當地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生靈塗炭,村莊被燒毀,生存變成了災難,連白人鮑比也不能幸免。童話色彩與現實主義交織在壹起的冷酷筆法,使讀者深刻感受到,非洲古老的神話和古老的價值都蕩然無存了,到處都只是憎恨、懷疑、挫折、暴力、奴役。西方人看似處於局外,實則是幕後的黑手,殖民入侵破壞了有著古老傳統的部落忠誠和傳統信仰,殖民入侵打破了壹個舊的世界,創造出來的卻是某種連西方人也覺得不可理喻的世界。

在文學創作中,奈保爾總與大規模的社會沖突或暴力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不去直接描寫,而將筆觸更多深入的則是個體生命的生存環境和心理狀態,因為這是造成當下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根本原因。

象征手法

文學藝術中的象征,就是指通過某壹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與之相近、相似或者相關的思想、情感、概念。象征手法廣泛運用在作品中,簡單的語言因之而被賦予了神奇的暗示意義,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給人以啟示,激發讀者的無限想象。

作品中,兩名英國人親眼見證了部族之間的暴亂、政變與殺戮。作者巧妙地運用寓意開始了他的象征手法開始了小說的敘述:“在這個非洲國家,有壹個總統,還有壹個國王,”以這種形式開頭,象征著故事的普遍性,暗指這種情況適用於許多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鬥爭給國家帶來的混亂實際上象征著殖民體系解體後仍受西方世界控制著經濟政治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混亂與無序。

故事中的人物鮑比、琳達和將軍分別代表著白人自由主義、隔離主義和殖民主義。鮑比希望與非洲居民建立合作友善的關系。但當加油站的非洲童工不小心將他的汽車劃傷時,他的白人種族優越感又暴露無遺,此時汽車作為西方文明的產物,是身份的象征。

他到非洲的目的是尋找性的滿足,實際上象征著表面追求平等的白人自由主義者內心仍有著殖民者的主人意識。而琳達則赤裸裸地體現著她的種族優越感,墨鏡和除臭劑都是其奉行種族隔離主義的象征。大校進入了葬年,身體狀況不佳,個人敗落的狀況以及骯臟的旅館現狀都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的崩潰。殖民結束後的非洲沒有找到合適的出路,所有非洲的城市都如書中描寫:“彌漫著殖民的氣息,在那裏的每壹個人都無家可歸。”這裏的“自由國度”其實指的是殖民者撤退之後非洲大陸國家的政局動蕩,部族屠殺和社會的混亂無序。

詞語象征

奈保爾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不單單具有其本身的特性,而是具有了壹定的符號意義。作者借助這些外在事物,暗示壹種廣泛的、較為普遍的意義。如此以來,這些外在事物便具有了壹定功能含義。敘事學把這種功能意義定義為“象征”。象征,是指借助形象含蓄地表達感情。

灌木叢:小說中反復出現的灌木叢具有極其明顯的象征意味,它是“野蠻”、“蠻荒”的代名詞。在奈保爾的眼中,非洲正是壹片部族相互殘殺、政治獨裁專制、人們思想愚昧落後和原始野蠻的叢林。不僅如此,叢林還將盜竊、殺戮、壓迫、腐敗、種族主義等等種種罪惡掩蓋起來。

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簡稱視角或視點,即敘述的角度,它指的是作品中敘述者或人物與敘事文中的事件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或者說,敘述者或人物從什麽角度觀察故事。作為壹種敘事框架,小說的藝術模式有其自己的結構,且這個結構又是通過壹定的建構告訴讀者,同壹個故事往往會因為不同的講述方式而變得面目全非,而在諸多的制約因素中,敘事視角的確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個小說寫作技巧中,視點(敘述者與他所講的故事之間的關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篇小說《自由國度》在講述兩個英國白人鮑比和琳達在參加完在首都舉行的“社區發展研討會”後壹路驅車前往南方公署的所見所聞時為主采用了零視角,做到“敘述聲音與敘述眼光統壹於敘述者。具有壹定權威性和客觀性”。不僅如此,還將其與第三人稱外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快要抵達南方公署的泥濘道上,鮑比和琳達遇到壹群被打敗的原國王的士兵淪落為囚犯時,小說描述道:“接著他們看見了囚犯。他們坐在地上,有些人面露沮喪,大部分人則光著身子。他們是國王這壹部落的黑人,苗條而且骨架小巧,膚色極黑。他們穿衣遮體,修建道路。但是他們作為自由人曾經擁有的這種尊嚴已經被剝奪了。所有人身上都帶著血跡和被毆打後的紅褐色。有壹兩個人看上去奄奄壹息。”在文本中,首先用第三人稱鮑比和琳達的視角展現當時所看到的情形,然後用零視角的方式敘述了這些囚犯遭遇,這樣通過視角轉換的敘事策略使敘述者在壹個新的層次上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更為廣闊的敘述視野,從而更加靈活自如地表現了後殖民時代非洲的真實狀況。

在小說中這種多視角選擇充分地體現了敘事視角功用:“敘事視點不是作為壹種傳送情節給讀者的附屬物後加上去的,相反,絕大多數現代敘事作品中,正是敘事視點創造了興趣﹑沖突﹑懸念﹑乃至情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