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軟盤的前世今生,軟盤還能用來做什麽?

軟盤的前世今生,軟盤還能用來做什麽?

軟盤簡介:

軟盤(Floppy Disk)是個人計算機(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質。軟盤的讀寫是通過軟盤驅動器完成的。軟盤驅動器設計能接收可移動式軟盤,目前常用的就是容量為1.44MB的3.5英寸軟盤。軟盤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但可裝可卸、攜帶方便。作為壹種可移貯存方法,它是用於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動的小文件的理想選擇。

軟盤的前世

出現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壹張“軟盤”,直徑32英寸;

1971年 Alan Shugart推出壹種直徑8英寸的表面塗有金屬氧化物的塑

料質磁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標準軟盤的鼻祖,容量僅為81KB。

1976年 Alan Shugart研制出5.25英寸的軟盤,售價390美元,後來用在IBM早期的PC中。Alan Shugart後離開IBM創辦了希捷(Seagate)公司,他也被尊為磁盤之父;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雙面軟盤,容量875KB,到1983年已達1MB;

20世紀90年代 3.5英寸/1.44MB軟盤壹直是PC的標準的數據傳

輸方式之壹

古老的軟盤圖片

壹、軟盤的鼻祖——8英寸軟盤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壹臺PC,是計算機業裏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飛躍。但是IBM的System370計算機面臨這樣壹個問題,就是這種計算機的操作指令存儲在半導體內存中,壹旦計算機關機,指令便會被抹去。於是在1967年,IBM的SanJose實驗室的存儲小組受命開發壹種廉價的設備,為大型機處理器和控制單元保存和傳送微代碼。這種設備成本必須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於更換,而且必須攜帶方便,於是軟盤的研制之路開始了

二、5.25英寸軟盤和餐巾

8英寸的軟盤雖然從技術原理上已經很接近現代軟盤,但缺陷就是體積過大,攜帶很不方便,於是5.25英寸的軟盤誕生了。這裏5.25英寸軟盤的發明還有壹個小故事,美國王安電腦公司當時打算發布用於字處理的計算機,感到8英寸的軟盤太大,於是開始與ShugartAssociates公司合作生產小壹點的磁盤。壹天晚上,在波士頓壹家昏暗的酒吧中,他們最後壹致同意采用某種尺寸的軟盤,這種尺寸就是餐桌上的壹塊雞尾酒餐巾的尺寸,它的大小恰好是5.25英寸。從此這種軟盤成為電腦的最佳

移動存儲設備,容量也達到360K。5.25英寸軟盤壹直持續到90年代,後來終於被另壹種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產品替代了,那就是3.5英寸軟盤。

三、大行其道的3.5英寸軟盤5.25英寸的軟盤雖然從體積到容量上都有了壹定的進步,但它還是有很多缺點,比如軟盤采用的外包裝比較脆弱,容易損壞,體積也比較大。因此很多廠家並沒有滿足於這種軟盤,他們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以尋求更為先進的軟盤。新壹代軟盤的開發終於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拔得頭籌。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體積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軟驅和軟盤,不過剛推出的時候在當時並沒有被壹些主要PC廠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舊是5.25英寸的軟盤。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於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個人電腦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軟驅後,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註意。大家都被這種體積更為小巧、容量卻是5.25英寸軟盤的幾倍的新軟盤所吸引,從那時起,在IBM、康柏為代表的廠商極力推崇下,這種3.5英寸的軟盤開始大行其道,3.5寸軟盤以其便宜的價格、相對巨大的存儲量(1.44M,百萬級字節存儲量)很快全面占領市場,而3.5英寸軟盤驅動器也開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軟驅成為PC的標準配置,走向了它壹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這壹絕對的壟斷地位持續了十幾年,壹直到2002年。

軟盤今生

閃盤、移動硬盤的崛起日漸使人們相信,軟盤、軟驅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軟盤將被市場淘汰”“閃盤將在兩年內終結軟盤”的論調壹時甚囂塵上,而現有大容量軟盤、軟驅突然的揭竿而起,令市場頓生變數:到底誰將淘汰誰呢?

根據摩爾定律,電腦的CPU速度每18個月就會翻壹番,但是傳統軟盤的容量多年來卻壹直停頓在1.44M上,早已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把眼光投向了大容量、高速度的可移動存儲設備。

此時閃盤應運而生。這種基於USB接口、采用閃存芯片的存儲工具,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無需驅動器等優點,初剛面世便受到人們的追捧。閃盤的存儲容量也由最初的8M壹路攀升到2G,目 前64M容量已成為閃盤市場的主流產品。

前不久,Intel喊出了“終結軟驅時代”的口號,隨後聯想立即發布了兩款以閃盤作為標準配置的筆記本電腦,方正電腦也已開始推薦用戶選用閃盤以代替傳統的軟驅。由於市場前景可觀,加之技術和資金壁壘都不是很高,200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大小廠商紛紛上馬生產閃盤,平均每月就有三四家新進入者。據賽迪顧問統計,目 前市場上各種品牌已近40家。

除了閃盤之外,移動硬盤、刻錄光盤、MO、Zip等存儲技術都對傳統軟盤虎視眈眈,圖謀“篡位”,其中以移動硬盤頗受歡迎,堪與閃存盤平分秋色。前不久三星電子已在韓國明確宣布“包括桌面PC和筆記本電腦在內的三星產品以後將不再隨機裝配軟驅,取而代之的是具備啟動功能的USB移動硬盤。”

在閃盤和移動硬盤左右夾擊之下, 傳統軟盤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互聯網的普及更是給了軟驅致命的壹擊。現 在小於1.38M的文件(壹張軟盤的容量),已經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以郵件的方式來傳送和存儲。人們普遍相信:軟驅的使命即將終結,閃盤即將成為新壹代移動存儲領域的霸主。

但利與弊往往結伴而行。雖然大容量軟盤、軟驅具有分發和備份優勢,但必須配備大容量軟驅才能使用,在普通軟驅上則毫無用武之地,這顯然不具備易用性。

雖然閃盤發展的勢頭迅猛,但弘升卻認定未來主流的移動存儲方式將會是大容量軟盤。“大容量軟盤、軟驅的最大優勢是具有分發和備份功能。”劉嶸分析道。在采訪中,劉嶸多次提及其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據劉嶸稱,弘升擁有5項專利技術,有“最經濟、最可靠”的方法使產品成本降低,價格比主要競爭對手艾美加的產品至少低30%。據悉,弘升新式軟驅的價格不超過200元,比傳統軟驅貴不到壹倍;144M新式軟盤的售價則在10元以內。由於大容量軟盤售價較低,在需要交換文件的時候,人們可以把文件拷到軟盤之後連同軟盤送給對方。

但閃盤的價格則較貴,目 前16M閃盤售價在100元左右。因此,如果用閃盤拷貝文件交給對方,就必然涉及到壹個“歸還”的問題,這就給用戶帶來了不便,這壹點可以說是閃盤的致命傷。由於閃盤是采用半導體材料作為存儲介質,其成本肯定比大容量軟盤高,因此,同樣容量的閃盤價格永遠要高於新式軟盤。

但利與弊往往相輔相成。大容量軟盤的軟肋是其必須配備大容量軟驅才能使用,在普通軟驅上則毫無用武之地。而閃盤則無需驅動器,通過USB接口與電腦連接就可直接使用,在易用性上顯然更勝壹籌。事實上,人們曾經對ZIP、Clik等高容量存儲設備寄予厚望,但正是由於這些移動存儲設備的驅動器和存儲介質是分離的,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而且整體價格偏高,使這類產品至今難成氣候。在國內,只在壹些專業領域如廣告公司、圖片公司以及高級商業應用中才能見到它們的影子。“現在弘升能解決價格這壹瓶頸,但無法改變軟盤和軟驅分離這壹事實。”壹家閃盤廠商的經理評價道。

可見,大容量軟盤與閃盤是各有千秋,怎樣取舍要視乎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應該說誰都吃不了誰。“在未來兩者是壹種互補的關系。”在問及與閃盤的競爭關系時,劉嶸沈思了壹會後說。但誰會成為未來存儲市場的主流呢?

弘升要實現當上移動存儲市場老大的美夢,必須跨越三大障礙:市場認知、競爭對手和軟驅普及。

國內用戶對大容量軟驅軟盤的認知度低是弘升的第壹道障礙。在國外,大容量存儲觀念已相當普及,許多電腦出廠時已不再配置1.44MB軟驅軟盤而改配大容量軟驅軟盤。但是,對絕大多數國內用戶來說,大容量軟驅軟盤是新鮮事物。當記者向壹位從事計算機系統維護工作的朋友說起144M軟盤時,他壹臉的驚詫:軟盤也有144M的?

對於新事物,用戶總會持觀望態度。因此,弘升要取得國內用戶的認可還需要壹定時間。在記者問及弘升打算如何培育市場時,劉嶸的答案是舉辦研討會,以及到企業去開講座。但這種推廣方式短期內效果恐怕不大。

再者,當前弘升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艾美加是全球最大的移動硬盤廠商,目 前居個人移動存儲市場磁技術產品的領導地位。艾美加Zip系列產品自1995年問世至今,在全球已銷售了3700萬臺,在PC機配置的市場占有率達11%以上。這頭巨鱷對於2003年產品才上市的弘升來說,顯然是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目前艾美加主攻中高端用戶,其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售價不菲,新式軟驅800多元,軟盤40元左右。弘升的出現已經引起了艾美加的高度關註,很難說在適當時候他們不推出低端產品。不過劉嶸強調,弘升合作方SpinDisk的專利技術能使產品的成本大大低於競爭對手。據劉嶸透露,艾美加曾有意出資1億美元收購其專利技術,但遭到弘升的拒絕。“相對於每年高達60億美元的軟驅軟盤市場來說,1億美元的收購價無疑太少。“因此,我們沒有轉讓專利,而是決定自己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劉嶸自信地說。

而且,大容量軟盤只有在大容量軟驅相當普及時,其最大的優勢——分發和備份功能才能體現出來。假如妳把文件拷到大容量軟盤之後連同軟盤送給別人,而別人又沒有配置大容量軟驅的話,妳的軟盤就形同廢物。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院長朱學峰教授認為,使大容量軟驅成為電腦的標準配置應該是弘升努力的方向,“如果只是壹小撮人在使用,它的意義就不大。”

壹旦弘升的大容量軟驅成為主流配置,閃盤市場必然倍受沖擊。雖然閃盤廠商不會坐以待斃,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弘升這個程咬金,它們往後的日子不可能再像以前那麽滋潤了。

朱教授與劉嶸的想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雖然目 前1.44M軟驅仍然是電腦的標準配置,但是業界普遍認為,3年後1.44M軟驅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如果大容量軟驅能夠成為其接班人,則市場前景將無可限量。光驅的發展就是典型的例證,自從1991年光驅成為電腦的標準配置後,光驅的發貨量壹路狂飆,預計2002年全球光驅的發貨量將超過1.3億臺。

而要成為標配,與聯想、方正、同方等老牌電腦廠商結盟應該是弘升的必由之路,在早期甚至可以采取讓利方式。對電腦廠商來說,如果只增加壹百來塊的成本,就可以向消費者提供裝配了大容量軟驅的電腦,顯然會大大增強產品的競爭力,而弘升則可憑借著幾大電腦廠商在國內市場上的影響力,使大容量軟驅軟盤市場迅速成熟。

在行業化戰略方面,劉嶸表示弘升在初期將主攻教育、科研等重點行業用戶。目 前,教育、科研行業對大容量軟驅軟盤的需求最為突出,傳統的1.44M軟盤早已無法滿足文件的備份及傳輸的需要。先以教育、科研行業作為突破口,然後逐步擴展到其他行業是個不錯的選擇。在9月份的研討會上,弘升就邀請到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以及廣東工業大學這些華南重點高校的教授參加,足見其用心良苦。

雖然劉嶸壹再表示,大容量軟盤與閃盤是壹種互補的關系,但明眼人都清楚,壹旦大容量軟驅成為標配,閃盤對消費者而言就形如“雞肋”,其市場肯定會大受打擊。但閃盤廠商也不會坐以待斃,象朗科這樣的閃盤巨頭已經喊出了“讓閃盤成為標配”的口號。大容量軟盤與閃盤之間的爭霸戰打響,雖然勝負難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弘升這個程咬金,閃盤廠商往後的日子不可能再像以前那麽滋潤了。

軟盤退出歷史舞臺

據悉,擁有軟盤七成市場的索尼公司宣布,將在2011年3月正式終結在日本銷售這種老舊的存儲媒介。3.5英寸軟盤作為個人電腦存儲與交換文件媒介已經有30多年歷史。

1981年索尼率先推出3.5英寸軟盤,最後取代了原有的5.25英寸軟盤格式。不過隨著文件與程序大小不斷增長,軟盤也被後來居上的存儲媒介所取代,包括CD、DVD、Zip與U盤等,索尼在日本的軟盤銷售數量從2002年的4700萬片下滑到2009年的1200萬片。

許多廠商其實早已停產軟盤,蘋果iMac在1998年首開風氣之先拋棄了軟盤,戴爾在2003年跟進。索尼在海外市場也大半終止銷售,軟盤的消失早在預期之中。

雖然軟盤從此退出,昔日的輝煌還是存在的,對於為社會、世界做出貢獻的人,我們應該銘記心底!

參考資料:

/10/0512/00/66EMF2LU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