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辦學
朝陽是外來務工人員和隨遷子女聚集區,當下朝陽區隨遷子女人數已經達到86000余人,該區的自辦校也由“十壹五”期間的135所減少至當下的33所。
朝陽區對於隨遷子女將采取公辦校接收為主,在教育資源逐步保證的情況下,穩妥進行關停打工校的方針,“保障更多的隨遷子女進入合法學校,享受更好的教育。”
朝陽區關停9所打工子弟校,***涉及4574名學生。“9所學校辦學條件、設施不具備合法的民辦學校辦學資質。”這些學生中,有借讀證明能夠進入公辦校的學生是467位;對另外4107位學生,朝陽區整合了壹些公辦校的校舍,用委托辦學的方式,準備了4300個學位,“所以,有充足學位保證他們入學。” 兩種方式安置3200學生
該區拆遷的四所學校分別為綠園小學、苗苗小學、新希望學校和紅星小學,涉及分流學生3200余人。
四所學校均為未經批準的流動人員自辦學校,其中綠園小學拆遷是由於租地合同到期,正好又位於城鄉壹體化改造中。苗苗小學正好位於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蓄水池所在地,當下該校已經騰退完畢。新希望學校也是由於租賃合同到期,所在地處在改造拆遷範圍之內。紅星小學是處於城鄉壹體化改造中,7月21日前已經騰空房屋。
海澱區對3200余名學生采取兩種安置方法,壹是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改造公辦學校,專門接收來京務工子女就讀。二是采取就近分流,公辦為主的原則。
打工人員子女只要提出願意在海澱就讀,該區將做到壹個學生不流失。
大興:關停11所需安置6500人 大興是流動人口比較聚集的區縣,該區有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的進城務工隨遷子女42000人,其中51%的學生在公辦校就讀,24%的學生在11所經過審批的自辦校就讀。另外,還有25%的學生在未經審批的自辦校就讀。
為了配合大興區拆違打非工作,該區11所開設在違章建築內、未經審批的自辦校面臨拆遷,“從消防、安全、食品衛生等方面,這些校舍具有重大安全隱患。”據介紹,.11所被拆遷的打工校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員集中的黃村、西紅門、瀛海和舊宮四個鎮,涉及需要安置分流的學生在6500人左右。
海澱區安排5所公辦學校接納學生
受4所民工子弟學校被拆和待拆影響,在新學期到來之際,海澱區將有3100多名外來務工者子女無法繼續上學。
記者獲悉,海澱區已拿出措施:將綠園小學的585名學生分流到肖家河小學樹村分校;將苗苗小學的723名學生分別安置在中塢小學、陶行知小學和六郎莊小學;位於東升鄉學區的北京石油學院附小北校區,將接納新希望和紅星兩所學校的1890名學生。
據了解,上述5所學校為公辦性質。海澱區教委有關人士表示,學生入校時不需要“五證”,待遇與北京籍學生相同。由相關鄉鎮制作的報到通知書,正陸續發放給學生家長。
當下,朝陽和大興兩區還沒有公布“壹對壹”的詳細分流安置方案,教育部門僅以“有學校提供,可以滿足失學孩子的入學”回應媒體采訪。
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辦公室壹負責人以“不承擔媒體采訪職責”為由,婉拒記者的采訪。記者登錄北京市教委網站,點閱所有窗口,均未找到民工子弟學校關停、學生分流安置措施等相關信息。
“教委規範保留學校”難挽停辦命運
這幾天,辦學者李陽既無奈又委屈。
“我是1998年接手這所學校的,當時是幾排破平房,有800多平方米。”來自信陽固始縣的李陽是大興區西紅門鎮育紅學校校長,他說,2010年5月,學校接到北京市和大興區教委通知,要求加固校舍,不然就取締。李陽找房東商量,雙方出資蓋新房。2010年9月,新校建起兩棟兩層教學樓,面積3000多平方米,36間教室全部裝了空調、防盜器、應急燈,預留了安全出口,還增加了廣播系統。
學校建好後,李陽去大興區教委辦理衛生許可、辦學許可等手續,被告知此類學校從2006年就不再審批,但對方出具了蓋有大興區教委公章的書面證明,稱該校是“大興區教委規範保留的壹所專門接收流動人口子女的自辦學校”,落款日期是2010年9月15日。
此後,學校正式納入區教委管理,除了不享受“兩免壹補”政策外,學生抽考、校長開會、老師培訓等,都跟公立學校壹樣。
2011年5月6日,西紅門鎮政府下發通知,稱“育紅學校是在違法建築內非法辦學,必須取締”,要求李陽寫“停止辦學”保證書,李拒絕,到大興區教委申訴,被告知“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學校壹切事務都歸鎮裏管,區裏無權插手”。李陽問學校關閉後學生如何安置,該鎮主管教育領導答復,由鎮裏安排,學校不能幹涉,另外,校舍屬違法建築,沒有補償。
昨天上午,不斷有學生來學校領新書。李陽說,已經有700多孩子領了新書,他計劃25日開學,但鎮裏每天找他開會,“鎮領導說不準開學,否則就把學生強行拉走”。
西紅門鎮政府壹工作人員受訪時表示,怎麽安置學生市裏已有了說法,育紅學校必須關閉,這跟是不是“教委規範保留學校”無關。
家長咨詢公辦學校被告知早已滿員
根據北京市教委安排,此次關停學校涉及的萬余名在校學生將本著“先拆民居,後拆學校;先論證安置分流方案,後組織具體實施;先分流安置,後拆校舍”的原則進行,並承諾“不讓壹個就讀孩子失學”。
“孩子上公立學校最好了,但俺兩口子都是收廢品的,沒有單位開‘五證’呀。”家住朝陽區東壩鄉的信陽籍打工者喬女士說,她只有等待,如果找不到合適學校,就回老家。來自黑龍江的姜女士告訴記者,她去當地唯壹壹所公辦學校——東壩中心小學咨詢,校方說學生早滿了,“人家每個班定額35名學生,不可能插班,辦了證孩子還是上不了學”。
昨天,在大興區育紅學校,五六個帶孩子來領新課本的家長告訴記者,至今沒接到市裏、區裏要分流學生的正式通知。“安置肯定要壹對壹,不然到時候真沒學可上,可就晚了。”壹於姓家長質疑,眼看就要開學了,市教委還在論證分流方案,讓人著急。
李陽透露,他也不清楚區裏準備把學生分流到啥性質的學校,有多少學校接收,“鎮裏只說不準開學”。
對媒體報道稱朝陽區“準備4300個學位用於學生分流”的說法,該區民辦教育協會民工子弟學校分會副會長、東壩藍天實驗學校(該校曾於2005年取得辦學資質,後因搬遷失去資質變非法學校,被列入取締)校長竹道靜並不認同:“據我掌握的情況,僅東壩鄉4個被關學校就有3900多名學生,教委委托安置的兩所民辦學校最多能再容納2500個孩子,公立學校又進不去,剩下1400多咋辦?”
因房屋租賃合同到期,已被產權單位拆成壹片廢墟的海澱區新希望實驗學校,成為多家媒體關註的焦點。昨天下午,記者采訪了該校校長肖海騰,他透露,學校的孩子們能否順利進入公立學校,還得等市教委安排。 2000年,周口人謝海濤夫婦來到北京打工,他們在大興區靠賣菜維持生計。因收入有限,他們把大女兒留在老家上學,將8歲的兒子送進了育紅學校。謝海濤說,當初他也想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可鎮上只有壹所,本地學生想進都得花錢找關系,還不壹定能上成,就打消了念頭。
前兩天,謝海濤從報紙上看到學校要關了,十分焦急,壹邊讓妻子托人辦“五證”,壹邊去鎮公立小學碰運氣,“有個老在俺這兒買菜的顧客是學校班主任,我打聽到她家住址,提了兩件酒、兩箱飲料和兩條好煙找她,人家倒是挺客氣,說答應幫忙,就是不收禮。”他說,他放下東西就走,沒想到第二天那班主任來買菜,扔下1000塊錢,說只當那些東西她買了。“育紅萬壹拆了,孩子上學咋辦?聽說別的學校離俺家最近的也有四五裏路,孩子壹個人跑來跑去太危險了。”謝海濤攥住記者的手,眼裏噙著淚。
結合朝陽、海澱、大興多所民工子弟學校負責人掌握的情況,各區被取締或即將取締的學校中涉及的河南籍務工人員子女多集中在學前班和小學,占總體在校人數的六成以上。“即便按照市教委公布的學生人數,河南籍孩子也有8000多人。”竹道靜說,保守估計,河南籍在京流動孩子至少有近萬人會受到入學影響。
采訪中,謝海濤兩口子稱,如果孩子在北京上不成學,他們只有回老家。 昨天,朝陽區正開學上課的東壩實驗學校、將臺希望之星學校和英才學校,再次受到所在鄉鎮政府警告,要求立即停課,校舍屬租賃房屋的,解除合同;屬自建校舍的,自行拆除,否則政府將組織強拆。
“很急,很生氣,又沒辦法。”東壩實驗學校校長萬天兵說,盡管入校學生越來越多,教學秩序正常,師生情緒穩定,但“大限將至”,他心裏沒底。希望之星學校負責人也透露,市有關部門給他打了招呼,停課、與房東解除租房合同,等候處理。
眼下,上述三所學校校門仍被當地政府安排的保安、城管人員把守。
“‘先分流安置,後拆校舍’是市教委的其中壹個原則,如果區裏在沒有對學生們壹對壹妥善安置之前,就實施強拆,是違背市教委精神的。”竹道靜告訴記者,他們已聘請了公益維權律師,正聯合全市遭遇取締的民工子弟學校,打算召開新聞發布會。
北京取締多所民工子弟學校壹事,連日來持續引發媒體關註與公眾熱議,不少專家學者也紛紛表態。“民工子弟學校教學質量再差,也比孩子沒學上要好。”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認為,確有壹些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方式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但是,如果不對學生們下壹步就學做好安排,同樣也是不負責任的。(特派記者 孟冉 文∕圖)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新 希 望18.59-0.44-2.31%
9所、大興區11所。2011年8月16日,市教委承諾“不讓任何壹個就讀的學生失學”。
本報訊 市教委“壹個都不能少”的承諾,正在開始落實。海澱、朝陽區教委已經著手開始進行分流學生安置,大興區除了西紅門鎮的4所學校還在協商中外,其余7所學校已開始安置分流學生。
海澱:投入900余萬 增配師資144名
海澱區***有4所拆遷學校,涉及分流3200余名學生。4所學校分流結果確定,新希望小學、紅星小學學生被分流到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北校區;綠園小學學生被分流到肖家河樹村分校;苗苗小學學生被分流到中塢小學、陶行知小學和六郎莊小學。海澱區政府承諾專項投入900余萬元,用於校舍修繕、改造,搭建臨時教室,配備課桌椅,增加配備師資144名。
朝陽:三校開分校接納分流學生
大興區4鎮將拆除11所打工子弟學校,但無壹拆遷。大興區教委副主任王濱介紹,拆遷分流方案由各鎮鎮政府制定,瀛海、舊宮兩鎮的4所學校已經關閉,鎮政府正在安置分流學生。黃村鎮鎮政府昨天剛與學校簽訂了關閉協議,之後將立刻著手安置;西紅門鎮還在與個別學校協商。王濱表示,如果有學校9月1日仍未啟動安置,學生可先在原來的學校繼續就讀。他表示,各個鎮都進行過前期調研,有充足的學位接收分流學生,“肯定9月1日開學時,不會讓壹個學生沒學上。”
追訪 之 海澱
“活動中心”變身學校引家長擔憂
海澱區馬坊村壹活動中心“變身”學校;家長擔心辦學質量問題
前日下午,海澱區馬坊村寶盛東路壹活動中心,名為“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的校牌掛牌。新學校作為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的北校區,接納紅星小學、新希望小學分流學生。前來探訪的多位家長擔憂,“活動中心”變身學校後,相關硬件是否達標,教學質量是否下滑等。昨日,海澱區教工委副書記喬鍵稱,該新校區符合辦學標準,師資力量優越,不需繳納“贊助費”。
現場 “活動中心”掛牌成學校
昨日上午,海澱區馬坊村寶盛東路32號,寫有“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的簇新銀色牌子掛在大門壹側。大門另壹側,是壹金色牌子,上寫“北京市海澱區清河青少年活動中心”。大門關閉,裏側是數十間灰色瓦房,瓦房東側,是壹個運動場。
附近居民稱,新校牌於前天下午掛上。此前是“活動中心”。
昨日上午,數十位家長帶孩子透過大門空隙察看新校園。他們要求進入的要求遭值班人員拒絕。值班人員稱,家長可在8月26日前帶孩子來報到,辦理入學事宜。
意外 帶期望來,揣問號走
昨日上午,“活動中心”門口,石女士愁眉不展。她的兒子10歲,之前在紅星小學就讀,學校被取締後,她於2011年8月17日接到“報到通知”,兒子被分流到“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北校區”,要求8月26日前報到。“石油附小是名校,孩子肯定有前途”,石女士異常高興。
但“帶著期望”實地探訪後,石女士心情低落,“沒想到是個活動中心”。她最擔心的是新校是否有能力接納分流的所有學生;學校會不會收“贊助費”;新學校教學質量會不會與主校相比有落差;聘用的教師會不會無證上崗;分流學校太遠能否就近入學等。
“我不希望這裏變成另外壹所違規的打工子弟學校。”石女士說。
現場,也有家長擔憂,進入新校後,孩子學習成績如果跟不上,會不會復讀。
答疑 新校優於打工子弟學校
昨日,針對諸多家長疑問,海澱區教工委副書記喬鍵回復說,“北京石油附小北校區”由“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承辦,新校區軟硬件達標,符合辦學標準。學校師資力量與以往打工子弟學校相比要優越。“所聘教師均具備教師資格證,有相當教學經驗。”
有家長擔憂新學校離家太遠,能否選其他學校就近入學,喬鍵說“希望能相互理解”;有家長擔憂“孩子成績差會不會遭遇復讀”,喬鍵稱,要看學生自身學習情況和努力程度,“公立學校成績差的學生也有復讀可能。”
面孔 學校取締,教師迷茫
昨日,突然“失業”的王女士壹臉迷茫。“我不知道將來會幹什麽?”
王女士介紹,她來自內蒙古,2001年來京在紅星小學擔任數學、物理教師至今。王女士介紹,紅星小學有45名教師,包括她在內,大多數教師無資格證。多數“失業”教師在設法安置他們失學的孩子。“工作沒有了,孩子不能沒學上。”
王女士稱,學校未婚教師多選擇去有辦學資格的打工子弟學校工作,但大多數教師仍然無業。王女士在壹家教公司任兼職家教,每天只有上午半天班。
同樣迷茫的還有紅星小學校長謝女士,學校被取締後,很多學生家長找她解決學生分流安置問題。“先解決孩子們入學問題,再考慮自己的工作。”據悉,海澱其他被取締學校中,多數教師也失業。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學校面臨困難
城中村改造,於情於理都應該支持,但具體到自己學校的未來,校長們卻真的犯了難。新學期即將開始,昱穎學校校長衡岐峰還在為下學期的辦學地點而發愁,“我們是教委批準的有照的民辦學校。”衡岐峰擡頭看了看掛在辦公室的“辦學許可證”嘆氣說,“但也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衡岐峰的學校第壹次面臨搬遷,從當時租的平房院中搬出,開始尋找下壹個辦學地。生源、場地、租金,成為衡岐峰面前的三座大山。2001年,衡岐峰將學校安在了北五環外的馬連店村。與此具有相同經歷的還有其他幾家學校,這些煩惱壹直在困擾著他們,無法順利的解決。
核心提示
在京民工子弟學校命運多舛。繼2009年底因城建規劃遭遇大規模拆遷後,6月份以來,北京海澱區、朝陽區、大興區等地有30多所打工子弟小學被關停或即將關停。就在幾天前,最新壹批打工子弟學校遭遇封門、停水、停電。學校家長亦被通知,學生將被分流到政府委托的學校。
圍繞著學校關停,壹場校方“保衛戰”亦隨之展開。民校校長們稱,封門之舉簡單草率,分流政策不完善,損害了外來務工子女的受教育權,也是對民間辦學的致命打擊。家長們也發現,被分配的新學校並非公辦學校,壹些家長認為學校距離太遠,擔心孩子因此失學。
據了解,僅朝陽區就有33所未經審批的打工子弟學校,接納學生1.7萬多人,河南來京務工人員子女居多。2011年8月12日,記者趕赴北京,探訪調查。 近百年前,胡適在《新青年》上對鄉村學校的議論,仍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在新文化運動已進高潮的1918年初,胡適對壹些鄉村學校也不顧條件規範化、城市化辦學非常不滿,他這樣寫道:“列位辦學堂,盡不必問教育部規程是什麽,須先問這塊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麽。譬如我們這裏最需的是農家常識,蠶桑常識,商業常識,衛生常識,列位卻把修身教科書去教他們做聖賢!又把二十塊錢的風琴去教他們學音樂!又請壹位六十塊錢壹年的教習教他們的英文!列位且自己想想看,這樣的教育,造得出怎麽樣的人才?所以我奉勸列位辦學堂,切莫註重課程的完備,須要註意課程的實用。盡不必去巴結視學員,且去巴結那些小老百姓。視學員說這個學堂好,是沒有用的。需要小老百姓都肯把他們的子弟送來上學,那才是教育有成效了。”這不是非常照顧、考慮、註重傳統、習俗和地方特點嗎?再強調壹次,這篇題為《歸國雜感》的文章就發表於現在已被作為“激烈、整體、全盤反傳統”、“機械照搬外國”、“啟蒙”典型的《新青年》上。
1922年9月,北京政府召開全國學制會議,提出新的學制改革方案提交全國教育聯合會第八屆年會討論。10月中旬,第八屆年會在濟南召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是會議的重要人物。經過反復討論、爭論甚至激烈鬥爭,最後制定出新學制。同年11月1日,北京政府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新的《學校系統改革案》,史稱“壬戌學制”。新學制基本參照美國學制,以小學、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來的小學、中學“七四制”。
“壬戌學制”沒有明確規定教育的宗旨。但提出了七條標準: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註意個性之發展;力圖教育普及;註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縮余地,以適應地方情形與需要;顧及國民經濟力;兼顧舊制,使改革易於著手。新學制的實質是以兒童為中心、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註重平民教育和職業教育。這七條標準,是新文化運動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
胡適是新學制建立的重要人物,他認為新學制的特別長處在於其彈性,七條標準的精神就是“發展青年個性,使得選擇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與能力,興辦相當的學校,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選擇自由。他強調,在推行新學制學校時,應容許舊學制學校的存在。在這種精神指導下,對當時城鄉仍大量存在的私塾,教育當局並未以行政力量強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