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明朝內閣與英國內閣有什麽相似之處?它們在行政上又有什麽不同?

明朝內閣與英國內閣有什麽相似之處?它們在行政上又有什麽不同?

英國的內閣與明朝的內閣其實早在建立初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先來看看英國內閣的由來

英國的諾曼王朝時代,英國的國王就曾經組織過類似於禦前會議壹樣的活動,有點像我們中國古代的殿前議事,我們中國叫做早朝,英國則叫做“咨政院”。

到後到了亨利六世的時候,覺得禦前會議的人員過多,漸漸的出現壹些類似於中國的朋黨之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王厭煩,就把其中對王室效忠的壹些人,以及壹些有見識的人挑選出來,單獨面見論事,於是就成立了樞密院。

這種機構有點類似於清朝雍正時期的軍機處。這個樞密院後來又發展成專管各項事務的委員會,這個也可以說是英國政府最早的雛形。

漸漸的,英王發現了壹個巨大的問題,隨著樞密院的規模變大,以及大樞密院大臣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要威脅到王權的時候,英國國王開始和幾個樞密院中幾個少數的親信以及顧問,在王宮中的壹間房子裏,秘密的討論國家的內政外交事務,由此產生了第壹個詞“內閣”。(學過英語的人知道,內閣的英文詞匯為“cabinet”,這個詞來源於拉丁文,其早期的意思指的就是“內室”和“密議室”)。

壹直到了十三世紀,“內閣”這個詞匯,才出現在中古英語中。而到了上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內閣這個詞才有了正式的法律依據,被寫入英國的憲法。

那麽首相又是怎麽來的呢?

首相的出現,則是樞密院要求有壹個自己的特定元首,而不依賴於國王。這種政治訴求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之後,資產階級強大以後,更加的迫切。於是,英國內閣的第壹位首相羅伯特.渥爾波爵士出現在歷史中了。

我們在來看看中國的內閣制度

中國的內閣制度,出現在明朝,其原因是因為朱元璋的個人權力欲望太強,通過胡惟庸和李善長的案件將宰相制度廢除,從此以後就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

朱元璋是苦出身,自幼在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因此也格外能吃苦。面對繁重的朝廷任務,吃苦耐勞的朱元璋壹個人全給包了。雖然朱元璋吃過苦,耐力好。但是畢竟朱元璋後代都是衣食無憂,因此也沒有了朱元璋那種吃苦耐勞的耐力。

於是在朱棣的時期,特意的選擇壹些飽讀之士,差不多大概有四人左右,進入內閣。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幫助皇帝擬票,和寫各種奏章以及聖旨。因此初期的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處,而內閣首輔就是秘書處的秘書長。

但隨著時間久了,明朝的皇帝越來越懶,就把更多的事情都交給秘書處的這群秘書(內閣大臣)處理。久而久之,這群大臣慢慢的也就有了實際的權力,代替皇帝直接負責國家的管理,給予處理意見。只要皇帝紅批存在,就可以兌現。

但是皇帝也發現,內閣雖然權力很大,但是品級不高,因此入閣的人,也會兼職其他位子,用來提高品級,號令其它朝臣。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不同。

所以,明朝的內閣和英國的內閣在作用上基本是壹樣的,多屬於壹個國家的行政中心,只是明朝的內閣首輔需要聽皇帝的,首輔的權力來源於皇權。而英國內閣首相不需要和國王商量決議,權力是國會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