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是中國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和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出生在壹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諸葛矽曾做過太山郡郡丞(郡守的助手)。諸葛亮幼小時,母親章氏病故,7歲時父親猝然離世。從此,諸葛亮兄弟成了孤兒,全靠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帶著諸葛均遷居到襄陽附近的隆中隱居下來,過著邊耕邊讀的生活。他愛讀兵法和先秦法家著作,反復閱讀《申子》、《韓非子》等著作,用心研究各種學派的觀點和主張。
在隆中時,諸葛亮已極有才幹。他自比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樂毅,這反映了他的政治誌向。
諸葛亮經常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崔州平、龐統等有才華的年青人交往,切磋學問,議論國事,成了摯友。他還經常找當時頗有聲望的大名士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等請教。龐德公稱他為“臥龍”。諸葛亮在隆中度過了10個春秋(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這壹時期,當時割據荊州的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認為劉表是個庸碌之輩,便謝絕了。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東漢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的割據勢力連年征戰,擁地稱雄,經過十多年的混戰,曹操先後削平董卓、袁術、袁紹、呂布之流,占據了北方;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占據了江東;劉表占據了荊州地區。當時劉備(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涿都汲縣人)勢單力薄,先後投靠過曹操、袁紹、劉表,壹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是,他並不甘心做別人的附庸,壹心想獨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此,他到處禮賢下士,廣攬人才。
劉備在襄陽時,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向他舉薦過諸葛亮。後來又從自己器重的謀士徐庶那裏知道諸葛亮是個傑出的人才,決定到隆中拜訪諸葛亮。207年冬天,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但都沒遇上他。可是劉備為了找理想的助手,第三次去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感動,在自己的茅廬接待了他,並且把自己長期深思熟慮的統壹天下的謀略說了出來。
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陣統治者的支持,後取孫權,對抗曹操,進而統壹全國的隆中對策。劉備為有如此理想的助手而深感欣慰,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自己打天下。諸葛亮慨然應允。
諸葛亮跟隨劉備來到新野,幫助清理遊戶,擴充軍隊,他的各方面才能,很快在實踐中顯示了出來,劉備器重諸葛亮,對壹切軍國機密大事,都和他商量決斷,兩人“情好如密”。
公元208年7月,曹操統帥20萬大軍南征劉表。劉表病卒,劉琮搶先自立為荊州牧。劉琮被曹操的聲勢嚇破了膽,驚惶之余,遣使投降。
劉備慌忙南撤,曹軍在當陽長阪追上劉軍,劉備軍隊被打敗。當此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扭轉了局勢。
公元208年11日,孫、劉聯軍(***5萬多人)會師後,統歸周瑜指揮,接著沿江而下,迎擊敵人,與曹軍在赤壁相遇。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和曹軍的失敗而告終。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壹戰役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礎是“孫劉聯盟”。諸葛亮在成敗的關鍵時刻,出使柴桑,正確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說服孫權,促成孫劉聯盟,為赤壁大戰的勝利立下了頭功。
赤壁大戰以後,劉備勢力大增,領兵進擊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今湖南境內)。江南四郡紛紛不戰而降,劉備乘機占據了荊州南部的大片土地。郡下諸臣推舉劉備為荊州牧。劉備領兵屯駐油口(今湖北公安南),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類似總參謀長),並委派他督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註意安定三郡的社會秩序,“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公元214年,劉備占領益州。劉備自稱益州牧,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協攬軍政事務。諸葛亮全力以赴協助劉備治理巴蜀。諸葛亮充分發揮卓越的治國才能,發展經濟,訓練軍隊,使劉備的勢力大增。
公元217年,劉備占據漢中而結束戰事,自立漢中王。
公元221年4月,諸葛亮勸說劉備即位,建蜀漢國,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劉禪為皇太子,以諸葛亮為丞相。稱帝三個月後,即領兵伐吳,為襄樊之戰中被吳軍擒殺的關羽報仇,諸葛亮、趙雲苦諫卻無濟於事。
公元222年,吳蜀交戰,吳軍連破蜀軍40余營,劉備大敗,率殘兵敗將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公元223年2月,劉備病危,便派人赴成都,詔諸葛亮到白帝城,“苦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表示竭盡全力,忠心輔佐幼主。同年四月,劉備病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從此,諸葛亮全面擔負了治理蜀漢的重任。
諸葛亮縱觀天下風雲變化,根據蜀漢的國力與兵力,制定了正確的外交路線和治國方針,以確保主動,***禦強敵。對外采取和東吳恢復吳蜀聯盟的關系。根據當時的國力,諸葛亮暫時對南中叛亂采取撫而不討的政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公元225年3月,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平叛。諸葛亮采取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平定了南中之亂。諸葛亮恩威並施,七擒孟獲,使孟獲心悅誠服地率眾投降,同時也贏得了西南少數民族的心。
諸葛亮南征,不僅取得了平叛南夷的勝利,而且較好地解決了蜀漢中央與地方、統壹與分裂勢力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此後,諸葛亮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鞏固了南中的安定。
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加緊訓練兵馬,準備北伐。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諸葛亮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第二年春,親自率兵,北駐漢中,乘機進擊曹魏。
北伐臨行前,諸葛亮給劉禪上了《出師表》,闡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希望蜀漢政權能夠貫徹執行。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街亭失守,箕谷失利,戰局對蜀軍不利。諸葛亮感到蜀軍不宜再打下去,便率余部退回漢中。
第壹次北伐失敗以後,諸葛亮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了嚴肅法紀,做到賞罰分明,他忍痛處死了違犯軍令、導致戰爭失敗的馬謖。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進行第二次北伐,公元229年,公元231年二月,三、四次北伐相繼失利。
經過幾年的戰爭,蜀漢的人力、物力損失很大,諸葛亮推行“休士勸農”“教兵講武”整頓內政,準備條件。經過三年的準備,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殺出斜谷口,占據武功,在五丈原紮營,進行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相持。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壹套女服,想激怒他迎戰,但未能奏效。兩軍在渭水相峙了100多天。八月間,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壹病不起,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把戰爭引向敵區,掌握戰役的主動權,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取得了“以攻為守”的效果。
諸葛亮病逝時年方54歲,根據其遺囑,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沔水定軍山。安葬他時,後主派大臣吊唁贈他“忠武侯”的稱號,後人又稱他為“諸葛武侯”。
諸葛亮在短暫而不平凡的壹生中,輔佐劉備父子治蜀顯示了非凡的治國才能。
諸葛亮把選拔人才看作是國家興亡的大事。他反復強調“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的“賢”的標準壹是有才能,能治軍治國;二是忠於蜀漢政權,能夠貫徹蜀漢的方針政策。
諸葛亮“用人不限其方”,廣攬人才,使蜀漢朝中官員來自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割據集團。
諸葛亮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他勸張爽、尹默、譙周等人從事教育。蜀漢建立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主要學習儒家經典,培養封建階級的各方面人才。
諸葛亮執政過程中,深感民亂始於政亂,即始於豪強官僚的專橫自恣。諸葛亮親自主持制定了《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法令條例,並頒布執行。
諸葛亮執法的特點是,不避權貴,不徇私情,而且刑罰有準,輕重適當。在執法過程中,諸葛亮還註意把“威之以法”和“服罪輸情”結合起來,給人以出路和希望。
諸葛亮還註意把行法和教化結合起來,三令五申各種法律條令,努力做到人人皆知。諸葛亮歷行法治,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使蜀漢政治清明,逐步穩定蜀漢秩序。
為了維護蜀漢的統治,增強國力,諸葛亮推行“務農植谷,閉關息民”的政策,促進農業的發展。
為了解決軍糧,諸葛亮在漢中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
諾葛亮重視水利建設。組織人力,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了壹條九裏長堤,人們稱它“諸葛堤”。
諸葛亮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還鼓勵種桑養蠶織錦,使蜀錦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諸葛亮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儉,主張豐收之年不浪費,平時註意儲備,以防災荒。
諸葛亮生活在割據勢力爭雄的年代,他十分重視軍隊建設。他認為,治理軍隊是保護國家,鞏固政權的大計。
諸葛亮重視士兵在戰爭中的作用。
諸葛亮不僅嚴格訓練和教化士卒,還註意對將領的教育。他寫了《將苑》壹文,人們稱它是將之道。
諸葛亮還十分重視軍隊訓練。經過諸葛亮嚴格訓練的軍隊,“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諸葛亮在治國、治軍過程中提出的原則和方針,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縱觀諸葛亮的壹生,他的運籌帷幄的風采,寧靜淡泊的氣度,謙虛務實的作風,“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百折不撓的意誌,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和品格。難怪歷代“端推諸葛亮是全人”,說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忠貞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