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讀音zhōng fú。
中伏
中伏,“三伏”之第二伏,即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始,至立秋後第壹個庚日這段時間。中伏的天數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這取決於每年夏至節氣後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日期的遲早。
“三伏”其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濕”,因為三伏天吹東南風,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期間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
中伏,是“三伏”之第二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幹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結束,是三伏的第二伏,壹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壹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詳細解釋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三伏天是壹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
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高溫、幹燥”。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的壹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