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北京胡同裏的會館和名人故居是怎樣的?

北京胡同裏的會館和名人故居是怎樣的?

明清時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北京城的胡同裏出現了許多會館。

宋元時期,民間就已經有專門接待舉子的"狀元店"。到了明清時代,壹些民戶將單間客房出租出去,供來京趕考的舉人們食宿,稱作為"狀元吉寓",但是這些寓所租金很貴,就連來京經商的商戶都住不起,更何況貧寒窮苦的舉子。

到了康乾盛世時期,隨著《四庫全書》、《古今圖書》的問世,來京修書的文人日益增多。由於人們都有鄉土觀念,也希望彼此間有個照應。於是便出現了各地建立的會館。

到民國時期,京城各類會館已發展到395所。

這些會館大多是由全國各地方的官吏發起,聯絡在朝的文武官員和在京城的地方士紳以及商號們,***同捐款集資建造而成。

有的會館是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加以整修而成的。如湖南會館,就是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爛漫胡同中間路西朱氏所管房屋而建成的。

民國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會館的用途由單純的接待舉子發展為商務及娛樂之用。這種變化,使胡同裏的會館的內涵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例如位於現在北京宣武區珠朝街5號的中山會館。

中山會館相傳是明代權臣嚴嵩的花園別墅。

成為會館之前,這座花園別墅經歷了許多歷史變遷。中山會館的前身是孫中山先生的同鄉唐紹儀創辦的"廣東香山會館",中山會館具有歷史紀念意義。這裏很早就是有誌青年進行革命活動的場所,後來又成立了"中山少年學會"。會館內中院五間過廳的西頭壹間曾是***產黨的壹個地下聯絡站。

北京胡同裏除了隱藏著許多有歷史意義的會館外,還有壹大批名人故居令世人矚目。

北京的名人很多,名人居住的地方自然也不少。像田漢故居、老舍故居、楊昌濟故居、茅盾故居、歐陽予倩故居、蔡元培故居、齊白石故居、李大釗故居、張自忠故居、徐特立故居、郭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龔自珍故居、魯迅故居、蔡鍔故居、紀曉嵐故居、沈家本故居、林白水故居、荀慧生故居、康有為故居、李四光故居、譚嗣同故居、尚小雲故居、李鴻璋故居、程硯秋故居等。

據說,李大釗生前在北京曾經居住過五個地方。1920~1922年時李大釗居住在西城區石附馬後宅35號(現在是北京新文化街胡同24號),這也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壹個地方。

這是壹處三合院。基本格局為正房三間,兩間東西耳房,三間東西廂房。正房三間中東間是臥室,中間為餐室,西間為子女讀書的地方。西廂三間是上房和會客廳;東廂三間是安排來訪親友等人居住的地方。院內有李大釗親自種植的三棵海棠樹,花畦和盆花。

李大釗的許多革命活動都是在這裏進行的。

位於阜成門內原宮門口西三條21號曾經是當年魯迅先生的故居。這套房屋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裏魯迅都居住在這裏。

這是壹所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建築。黑漆的小門,鑲在灰墻內的壹塊漢白玉石立在門旁,上面是郭沫若書寫的"魯迅故居"四個金色大字。

四合院的小門開在東南角。從小門進去,是壹個短短的通道,左邊有四扇綠色的屏門,進入屏門便是魯迅故居的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

北房三間中,東面的壹間是魯迅母親的住室,兩側的壹間是其原配朱安的住室。東面魯迅母親居住的那間房子北墻開了壹扇門,多搭了壹間凸字形平頂灰棚的房子,就是魯迅的工作室兼臥室。

這間小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非常簡陋,但采光較好。由兩條長凳搭起的木床鋪,放置在靠窗的地方,木床鋪。東墻壁下是壹張三個抽屜的桌子和壹張藤圈椅。書桌右邊放有壹塊頗有講究的魏磚,左邊是壹盞煤油燈,魯迅先生經常在這幽暗的煤油燈下奮筆疾書。

南房三間是魯迅的書房兼會客室。進門迎面靠南的墻是壹字排開的書箱,壹張八仙桌和兩個方凳放在書箱前面,靠東面的墻放著壹張茶幾和兩把木椅。

魯迅在此居住時,寫下了包括散文詩《野草》、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仿徨》和《朝花夕拾》在內的200多篇著作。

在這裏,魯迅還培養出了壹大批青年作家、文學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