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是阿旃陀(ā zhān tuó)石窟中最為人們矚目的藝術,被認為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畫面上出現的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說明為宗教服務的繪畫藝術,已出現世俗化傾向。畫中所描繪的眾多的婦女形象,體態豐滿,姿態優雅,形象高貴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 壁畫依時代風格可分為早、中、晚3期。
早期壁畫構圖多為橫幅長條形,人物造型、表現技法較之同時代的其他遺跡中的佛教藝術,有明顯的進步。如9窟殘存有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線條柔和純樸;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禮拜菩提樹等畫面,運筆大膽,風格豪放。
中期壁畫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畫面構圖壯闊繁密,布局緊湊和諧,作風沈著老練,色彩典麗,富有抒情趣味,能註重人物的神情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人物描繪手法精細,註重姿態的變化,其中對婦女的描繪,均風姿綽約,艷麗動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獅子國登陸圖和佛說法圖及太子與嬪妃勸酒圖、16窟的佛傳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裝飾壁畫,如卷雲、蔓草、蓮花及小動物等,均設計巧妙,想象豐富,色彩鮮艷,對比強烈。 到了晚期,壁畫創作在藝術上更臻完善。此時壁畫構圖宏大莊重,整體感強,線條穩健,色彩典麗,講求透視,畫面景物立體感有所加強,人物裝飾更加華美,為阿旃陀石窟壁畫藝術的最佳者。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畫藝術,對以後印度的美術創作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隨著佛教的傳播,對其他國家的美術亦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