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寡婦門前是非多啥意思 下壹句應該是什麽

寡婦門前是非多啥意思 下壹句應該是什麽

寡婦門前是非多啥意思,下壹句應該是什麽?這是我國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壹句俗語,口口相傳,出處無考。完整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意指:鰥夫,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家中無人做飯,炊煙少;寡婦,喪夫之女子(尤其是年青寡婦),門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語,是非多。

寡婦門前是非多? :指死了丈夫的女人容易引起旁人對其私生活的的特別關註,從而說長短、搬弄是非。死了丈夫的女人,如果沒有謀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別的男人以求生存,則生存需求與性需求是她們的弱點,這樣的女人容易被人利用;衣食無憂的寡婦,則性需求是她們的弱點;故總有壹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在寡婦門前轉悠、探頭探腦、接近,找機會下手;有奸雄、惡少、富豪想占有泄私欲者,有為傳宗接代者,有少數為求愛者,有強占者,此-是非之眾源;既便寡婦與男性之正常交往也容易招惹流言蜚語。這場景:寡婦是獵物?,不三不四之人是守獵者?。這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之由來。其上半句鰥夫房頂炊煙少?。

電影、電視、錄像裏面常見被奸汙的女人跳井、上吊自殺場景。究其原因乃封建統治者造了許多殘害婦女之工具:①男女授受不親:女性不能隨便與男性交往,更不能有肢體接觸。②三從四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屈從夫權為德,容言者,笑不露齒、坐不張腿、不惡語;相夫教子、勤持家務為婦功。③三貞九烈:封建社會用以鼓勵贊揚婦女夫死不改嫁、不失身、夫死殉葬的節操。④貞節牌坊:貞節牌坊?,通常是古時用來表彰壹些死了丈夫不改嫁、不失身或自殺殉葬之烈女?,為其興建的牌坊建築。

寡婦門前是非多?:從形式上看問題出在寡婦,其根源是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亂性,女人只能從壹而終。故寡婦門前是非多?之本質是男權對女權的扭曲;是男性對女性的道德綁架。

有道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自古以來,說不盡寡婦的辛酸淚,道不完鰥夫的孤寂情!

去年除夕的晚上,全家壹塊出去吃團圓飯,酒足飯飽之後,回來已經是晚上十點多的光景了。這時,到處都是煙花爆竹的劈裏啪啦聲,街上行人已沒幾個。

拐過壹個彎,快要到我家門口時,驀然發現路邊有壹明壹暗的火光,好像是有人在那兒抽煙。我很好奇:大過年的,誰還在這兒蹲著抽煙啊?

走上前去打個招呼,這才發現,原來是本村的鄰居,我該管他叫茂叔的壹個光棍漢。遞給他壹顆煙,給他點著了,我就問:

茂叔,大過年的,不在家裏呆著,咋壹個人在這蹲著抽煙啊??

茂叔猛抽了口煙,嘆了壹口氣道:唉,我在家,在家幹什麽呀?反正回去也是我壹個人,還不如在這兒,還能看個煙火,又能見個人氣。?

雖說我瞧不清他臉上的表情,但我能感覺到,茂叔說這番話時,臉上壹定是那種戚楚悲涼的表情。

茂叔將近70歲了,年輕時由於家裏成分不好,沒娶上媳婦,到現在落個孤苦壹人過活。

陪他聊了將近半個小時,我酒勁上來了,實在困得呆不住,便扶著茂叔站起來,然後送他回了家。

象茂叔這種老人,就是古人所說的鰥夫?。

《孟子?梁惠王下》這樣定義: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也就是說,古人所定義的鰥夫?,並非象壹些人認為的僅限於老年喪妻?那種,還包括沒有娶到媳婦的光棍漢。

老漢不願意回家,回家了壹個人也不想做飯,家中自然就炊煙少?了。那麽,為什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呢?

前些年在北京時,房東老太太是個和善的老人,挺能聊,對人文典故什麽的門兒清。

那是臨近收麥子的壹天,我正跟老太太在院中聊天,空中傳來布谷鳥的叫聲。

我擡頭看了看天,隨口問道:大媽,妳們這兒管這種鳥叫什麽名字??

這個呀,寡婦鳥啊!?大媽不加思索的回答。

我感到很吃驚:從來沒聽說過,壹個鳥而已,怎麽能會叫這個名字呢!就問大媽:寡婦鳥?我怎麽沒聽說過這種叫法??

大媽笑了,指了指天空問我:那好,妳再聽聽它怎麽叫??

我側耳傾聽那鳥的叫聲,抑揚頓挫,細聽下來有四個音節?前兩個是平聲,第三個上聲,第四個入聲。但是,這叫聲又能說明什麽問題呢?

大媽見我壹臉迷惑的樣子,就笑了笑說:沒聽出來嗎?它的叫聲裏包含著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寡婦好苦?!?

聽大媽說到這兒,我又細細的聽了壹陣鳥叫,邊聽,嘴裏邊念叨著寡婦好苦?四個字,感覺還真給鳥叫聲對上了!

這回箕聊出見識了,我不得不暗自佩服大媽。

接下來我就問大媽:那麽,為什麽說寡婦好苦呢??

大媽嘆了壹口氣說:小李子,妳還年輕,不知道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我壹句兩句的也跟妳說不清。就簡單跟妳說了吧,寡婦壹個人要養老養小,沒有男人給撐著,苦不苦??

我點了點頭。

人家有男人的,可以穿紅戴綠,趕集上會什麽的。寡婦就不行。妳穿鮮艷壹點吧,人家說妳招搖,說妳出去勾引男人,就只能灰頭灰臉的過活。?

妳缺個什麽物件,到別人家去借,寡婦還得等人家女主人在家才能進門,否則的話會被人戳脊梁骨。?

要是家裏有個什麽事、物的,想找個男人幫忙,那就更難了。除非找娘家兄弟來,否則的話,即便是親叔子過來都有人說長道短,就應了那壹句:寡婦門前是非多啊!?

想了想,覺得大媽說的還真在理兒!

我有壹個鄰居,得管她叫嬸嬸,30多歲時失去了丈夫,留下兩男壹女三個孩子。當時,別人都勸她,壹個人拉扯孩子不容易,再找個人家,可是她對人說,兒子帶到別人家去,不但要姓別人家的姓,長大後還得受人的氣,所以始終沒有改嫁。

記得好像是立秋前後的壹個中午,大街上傳來了吵吵鬧鬧的聲音。我到街上壹看,原來是這個嬸子在跟另壹個女人吵架。那個女人壹跳老高,嘴裏吐著白沫子,手壹伸壹縮地指著這個寡婦罵道:妳不要臉的,妳勾引誰不行,偏要勾引我們當家的,妳仗著我好欺負啊妳,看我不撕爛妳的X

她罵得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反正是世上最惡毒的,最難聽的話,幾乎全讓她給罵出來了。這個寡婦臉通紅通紅的,哭得鼻涕壹把淚壹把,在那裏跟她辯解:我背不動那藥桶子,三哥就替我往上湊了壹下子,連手都沒摸過壹下,怎麽著就說成誰勾引誰了?妳得講理啊!?

可是,這個女人可不管這壹套,三說兩說上前就撕打起來了。

聽旁邊人說,原來是這麽回事:這個寡婦在地裏給莊稼打農藥,我們那兒打農藥都是用水桶從水井裏往外提水,然後把桶裏的水倒進藥桶裏,蹲下身子,把藥桶的帶子扣在身上,然後艱難地背著藥桶起身。

那壹桶水,大概有三四十斤吧,體格壯的還好,要是體格差的婦女,蹲地上背起那桶水,還真有點困難。

命居三哥看見她往上背藥桶時吃力,就趕緊上前幫她提了壹把,這壹幕恰好被他的媳婦給看見了,這就引起了這場軒然大波。

其實吧,大家都看出來了,這個女人分明是在欺負人家寡婦,可大街上看熱鬧的人們,誰也不敢幫這個寡婦說話,要不,又該往自己頭上扣屎盆子了。

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鄰裏之事,擱到寡婦身上,再遇到個蠻不講理的女人,這就成是非了。所以古人說:寡婦門前是非多!

清代郭小亭寫了本《濟公全傳》,書中有這麽壹段:

孫康氏說:回老爺,我丈夫在日開藥鋪,跟他是拜兄弟。我丈夫病著,也是他瞧的。我丈夫死,有他幫著辦理喪事。出殯之後,小婦人向他說,寡婦門前是非多,我有事去請妳,妳不必到我家來,他從此就沒來。故此認識。?

這裏,孫康氏所說的他?,指的是給他丈夫看病的郎中許景魁。孫康氏丈夫生病,是許景魁看的;孫康氏丈夫去世後,也是許景魁幫忙辦理喪事的。

那段時間,許景魁經常去孫康氏家。後來,忙完了,孫康氏就告訴許景魁:寡婦門前是非多,以後沒啥事妳就別來了,有事的話我去請妳來。

這是目前為止,我找到的這句話最早出處。但是,書中並無上下句,關於鰥夫?那聯,應該是後人添補的。

有這樣壹個傳說:

有壹個女子,成親才兩年就死了丈夫,也沒留下壹男半女。該女子在婆家守寡,婆婆對她看管很嚴,不許她跟任何男人來往。

有壹天,家裏的長工不小心把水灑在她的身上,長工趕緊道歉,寡婦就回了句話,被婆婆看到了。婆婆立馬大聲責罵,說她不守婦道,跟野男人眉來眼去。

幾天後,寡婦每到壹處,背後總有人指指點點,連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她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在壹個漆黑的夜晚,寡婦穿戴整齊,默默走到井口,跳井自殺了。

守寡之人,她的壹舉壹動、壹言壹行,包括穿衣打扮等等,都要有所顧忌。

《增廣賢文》留有這兩句經典名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

意思是說:君子也可以愛財,但必須選擇壹個正確的方法,要有道?。寡婦也可以愛美,但穿衣打扮方面,也要合乎禮節。

從春秋時的《孟子》,到明萬歷年間的《增廣賢文》,這壹千多年間,幾乎所有的衛道士們都對寡婦定下了層層戒律。所以說,寡婦難吶!

那麽,既然寡婦難,又愛招惹是非,為何不選擇再嫁呢?

這還得從孔子說起!

古代女子改嫁,有個專用詞,叫再醮?。

醮,原為酌酒、敬酒之意;再醮,即第二次敬酒。《孔子家語》中這樣規定:

夫死從子,言無再醮之端。?

老公沒了,女人得好好撫養孩子,不能改嫁,否則就是傷風敗俗。

所以孔子就給女人規定了三從四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妳若不遵守,想再找個人嫁了,對不起,輕則被人罵壹輩子,重則麽,可就招來殺身之禍了。

就說秦始皇他母親趙姬吧!她死了丈夫之後,不甘寂寞,就與假太監嫪毐好上了,而且還生了孩子。秦始皇懂事後,覺得給自己帶來奇恥大辱,便把母親幽禁起來。那個假太監嫪毐,沒商量?車裂,還被滅族 。

母親生的孩子怎麽辦呢?裝入麻袋中,讓人使勁往地上摔,活活給摔死了。

這,就是不守婦道的代價!

因為這事,秦始皇命人在會稽刻石,大力倡行女子守貞,嚴懲寡婦再嫁行為。這座史上著名的石碑上,刻有這麽壹句:

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男人死了之後,如果撇下兒子,婦人不可再嫁。誰敢不守婦道,棄子再醮,那就是死罪壹條!

隋唐時期,相對開放壹些,女人死了丈夫,在不撇下兒子的情況下尚可再嫁。

到了宋代,寡婦的日子可更就不好過了。宋代理學盛行,以司馬光、周敦頤、二程為代表的保守派?們,是堅決反對寡婦再嫁的。

到朱熹時代,則又創出了壹套朱子理學,提出女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正式為女人守節定了調子。

想再醮?得先過理學衛道士這壹關喲!

那麽,如果恪守婦道,終生守寡,是不是會給自己或家人帶來什麽好處呢?

朱元璋對此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頒詔,旌表節婦: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誌,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

?30歲前開始守寡的人,只要熬過20年,是要名有名、要利有利,還獲得了街坊鄰居的尊重。

改嫁則人所不齒,守節則名利雙收,在這種社會制度的影響下,壹代又壹代的寡婦們面對晨風夜雨、冷壁孤燈?,也只能選擇守寡獨居。

故此,兩千多年來,無數死了丈夫的女人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終生的幸福,寧可承受門前是非多?的尷尬,也不敢、不能改嫁。

後記

壹位節婦年輕時便守寡,七八十歲時,子孫滿堂,孩子圍在她身邊問她:這些年,您壹個人是怎麽熬過來的??

老太太沒有言語,而是從枕邊摸出壹個布袋,嘩啦?倒在了地上。子孫們壹看,原來是壹袋銅錢,壹個個都不解。

老太太慢悠悠地說:六十年,六十年吶!我每天晚上睡不著覺,就拿出這百枚銅錢灑在地上,摸黑尋找,直到找到後,身心也疲憊了,這才上床睡覺。這樣的日子,我熬了整整六十年!?

大家表情木然。

有句古話這樣說:丈夫慷慨赴死易,寡婦從容守節難?,事實正是如此。

無論是三綱五常?,還是三從四德?,抑或是《女兒經》、《孝經》,無不是對古代女人的壹種桎梏,牢牢地把女人關在男人設置的樊籠裏,讓壹代又壹代的女人倍受煎熬。

這種現象,直到民國時期興起婦女解放運動,才得以改善。

新中國成立,頒布的第壹部法律就是《婚姻法》,提倡婚嫁自由,更是徹底讓女人從男權社會中解放出來,結婚、離婚、再婚可以自己做主。

當然,如今的社會,也存在夫亡守寡的女人。不過,這大都是她自願過單身日子的,非外界力量強迫。

壹家之言,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