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張仲景個人簡歷

張仲景個人簡歷

 我們都知道張仲景被稱為醫聖,那麽妳又了解他的生平事跡嗎?下面是的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張仲景個人簡歷”,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註!

張仲景個人簡歷

 張仲景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鎮平縣壹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壹部理、法、方、藥俱備的經典,而仲景因而被後世尊為“醫聖”,有廟供奉香火。

 張仲景生在壹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 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他壹生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壹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他的同鄉何颙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颙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結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壹位傑出的醫學家。

 他是處在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

 據《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記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張仲景家族中人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死於傷寒 病的,占百分之七十。他“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發憤研究醫學,立誌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後世有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其著作從魏晉及今,壹千六百多年來,壹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盡得其傳。《襄陽府誌》壹書中曾贊嘆:“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壹千七百余家,這在世界醫學史上實屬罕見。張仲景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壹,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依然是“道經千載更光輝”。

 張仲景故裏涅陽位於今河南省鄧州市與鎮平縣交界壹帶,每壹年,民眾都會自發地前來南陽醫聖祠紀念、拜謁。“瞻仰醫聖”、“疊紙求醫”、“摸羊頭”、“接聖水”等是群眾主要祭祀活動內容,這壹民俗活動壹般持續3天。醫聖張仲景祭祀活動已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陽醫聖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有張仲景墓及祠。

  亂世立誌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壹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壹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人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壹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朝政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壹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仲景。

 張伯祖當時是壹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沈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鉆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比張仲景年長的壹個同鄉何颙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壹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颙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壹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壹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壹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采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藥,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藥,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壹壹加以研究,廣積資料。張仲景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生平事跡:

  襄陽訪醫

 張仲景年輕的時候,在醫學上就有了名望。但他仍勤奮好學,四處查訪名醫,登門求教。這壹年,張仲景的弟弟,要出外做生意,臨行時說:“哥哥,我這次要出遠門,妳給我看看,日後有沒有大癥候!”

 哥哥給弟弟撫了撫脈,說:“明年只怕妳要長個搭背瘡!”

 弟弟驚訝道:“哎呀!常聽妳說,瘡怕有名,病怕無名,長個塔背瘡,我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怎麽治呀?”

 張仲景說:“不要怕!我給妳開個藥單,到時候,服了這付藥,把瘡挪到屁股的軟肉上好了。日後誰識得搭背瘡,就叫誰醫治。誰治好了,要給我來個信。”弟弟放心地走了。

 張仲景的弟弟到湖北做了壹年生意。第二年在襄陽,壹天突然覺得脊背上疼痛,忙照哥哥開的藥單取付藥吃了。不幾日,瘡真的從屁股上發了。他求遍襄陽的郎中,這個說是癤子,那個說是毒瘡,都不識得,後來,同濟藥堂有個名醫“王神仙”,他看後笑了笑,說:

 “這原是個搭背瘡嘛!是誰把它挪到屁股上啦?”

 回答:“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說:“他既然能挪,壹定能治啦!”

 張仲景的弟弟說:“他遠在南陽,遠水不解近渴。還望先生勞神治治吧!”

 王神仙當下開了藥方。張仲景的弟弟吃了藥,又貼了幾張膏藥,不多久,瘡就好了,他隨即給哥哥寫了封信。張仲景接到書信,十分高興,立即準備盤費,打點好行裝,步行奔襄陽而來。

 這天壹清早,襄陽同濟藥堂的大門前,站著壹位身背行李、手拿雨傘的年輕後生,他向管家的央求說:“我從河南來,生活沒有著落,請貴店收留我當夥計吧!”

 王神仙聞聲從藥店走出來。他見後生年輕利落,就說:“好吧!我這裏缺人,就收妳當個炮制藥材的夥計吧!”這個後生,就是張仲景。

 從此,張仲景就在同濟藥堂住下來。他聰明好學,藥理純熟,不但熟悉各種中草藥的性能,而且炮制藥材,幹得又快又好,沒幾天,就被王神仙替換至藥鋪當司藥。他管司藥,又管看病,店裏的人有個頭疼發熱,也來找他診治,大夥都稱贊他是二先生!

 王神仙看二先生確有兩手哩,就讓他做自己的幫手。王神仙撫脈看病,他抄藥單;王神仙遇著疑難病癥,撫了脈再叫他摸摸,好叫他明了病在哪裏,怎樣醫治。張仲景把這些醫理深深地記在心上,寫在本子上,就這樣度過了壹年。

 這天,壹個騎驢的老者,匆匆來到藥店,說他兒子得了急癥候,請上王神仙去了。

 約摸半個時辰,老者拿回個藥方,來到藥店取藥。張仲景見藥方內有毒藥藤黃,知道病人肚內有蟲,這味藥是治蟲的。但又見藤黃只開了五錢,就遲疑了壹下,隨後抓了藥叫帶走了。不壹會,王神仙回來了。他下了驢,就要到後院歇息。張仲景忙走上前道:“先生慢走!病人很快還要來請的!”

 王神仙驚奇道:“病人好啦,還來做什麽?”

 張仲景說“恕學生直言。藤黃能毒死人體內的蟲,便要壹兩的量才行。先生只開五錢,只能把蟲毒昏,等它返醒過來,會更兇惡。再用藥也不靈了,只怕病人還有性命危險哩!”

 王神仙聽了,正在半信半疑,忽然那老者跟頭流水地跑來,呼叫道:“王先生!不得了啦!我兒疼得死去活來,妳快去看看吧!”

 王神仙頓時慌了手腳,急得額上直冒冷汗,在店裏左轉右轉不敢去。張仲景看了,笑著上前道:“先生,不管是吉是兇,學生冒昧,情願替先生去壹趟!”當下騎著毛驢走了。

 這時候,病人疼得在地上直打滾。張仲景壹看就知道是蟲在作怪。只見他不慌不忙,掏出三寸銀針,叫病人脫掉衣服,看準穴位,撚動手指,照著蟲的頭部刺了進去。

 蟲頭被刺中,死命的掙紮。只聽病人疼得哎喲壹聲,昏了過去。老者壹看大驚失色。

 張仲景卻呵呵笑著說:“別害怕,蟲已經被刺死了!”說罷病人呻吟兩聲,醒了過來。

 張仲景又開付瀉藥,讓病人吃下。頃刻,壹根尺把長的大蟲被排泄出來,病人完全好了。

 王神仙知道後,又驚又喜,問道:“二先生,妳到底是什麽人?”張仲景說:“我姓張名機字仲景,到這裏拜師學醫來啦!”

 王神仙說:“哎喲喲,可不敢當!”立刻擺宴款待。

 後來張仲景回到南陽,兩人還相互交往,成了醫學上的好朋友。

  對病下藥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壹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壹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壹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壹個藥方,用五谷雜糧面各壹斤,卵成蛋蛋,外邊塗上珠砂,叫病人壹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裏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雜糧面做成的藥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藥丸把張仲景奚落壹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見過五谷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壹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壹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鬥膽在魯班門前耍錛了。”沈槐壹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妳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述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巧“治”府臺

 東漢年間,南陽有個府臺,他幹了很多壞事,人們氣恨他,巴不得找個出氣的機會。

 這年,府臺的女兒有病了,壹連幾個月,遍求名醫,也治不好病。這天,府臺派家人去請張仲景,來給女兒看病。那陣子,傷寒病正遊行,張仲景每天早出晚歸,到鄉下給老百姓醫病,只有兒子在家。他們就把張仲景的兒子請了去。

 張仲景的兒子常年隨他學醫,也是個知名的郎中。他來到府衙,詢問了小姐的病情,府臺夫人沒張咀,淚就先落下來:“唉呀!她面黃肌瘦,茶飯不進,還不住歇地嘔吐呢!”說著說叫女兒診脈。

 那時候,年輕郎中給女子看病是不能見面的。所以只好從簾幃中牽出壹根紅線,壹頭拴在小姐的中指上,壹頭讓張仲景的兒子拉著,放在耳朵邊靜聽。他仔細聽了好久,心裏不覺好笑:哈哈!就這病竟沒人看得出嗎?

 原來府臺的女兒是懷孕啦!可他並不知道“病人”還是個沒出閣的姑娘,就高聲朝著府臺說:“恭喜大人!小姐沒有啥病呀,他是喜脈!妳快要當外爺了!”

 府臺壹聽氣得渾身亂顫,嚎叫道:“混帳東西!純是壹派胡言,快把他趕出去!”家人壹擁而上,把他痛打壹頓,趕出了府門。

 晚上,張仲景回來聽了,心裏十分氣憤,他問兒子:“妳果是看得真?”

 兒子說:“確確實實是懷孕,已經六、七個月啦!”

 張仲景沈吟了壹下,說“這個府臺,幹盡了壞事,明天找他出氣去!”

 第二天,張仲景吆喝著鄰居,帶著禮品,來到府衙,正趕上全城紳士和名流在那裏議事。張仲景見府臺施壹禮,說:“不肖之子醫理不明,口出不遜之言,望大人海函!今天,壹來賠禮道歉,二來我要親自給令愛診脈醫病!”

 府臺壹聽大喜,忙說:“賤女區區小癢,何勞先生大駕呀!”說著就要設宴款待。

 張仲景說:“還是先給令愛診病要緊。”府臺忙叫傭人把女兒請出來。

 張仲景觀那女子氣色,早已明白了幾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壹點藥,藏在寬大的袖中,然後端坐給小組撫脈。

 張仲景壹撫脈,果然此婦向孕六七個月啦!就對病人說:“張開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剛張開嘴,他就彈動右手小姆指,把藥彈進小姐嘴中,又叫端來開水,小姐喝了。張仲景這才笑呵呵地對府臺說:“藥到病除,送令愛到耳房觀察,壹會兒說會好的。”

 府臺十分感激,擺上酒宴招待。他剛端起要敬張仲景酒,耳房邊傳來了小姐的呻吟聲,府臺有詫異,張仲景說:“這是藥力到了,妳放心,令愛頃刻就會痊愈的!”

 話音未落,只聽哇哇的嬰兒哭聲從耳房傳來。府臺和夫人猛地驚呆了,壹時羞得面紅耳赤,恨不得鉆到地縫裏去。那些紳士名流也驚奇地妳看看我,我看看妳,交頭接耳暗暗發笑。

 張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著府臺說:“現已真相大白妳們口口聲禮義廉恥,幹的卻是男盜女娼呵!”府臺和夫人聽了,氣得暈了過去。張仲景為百姓們出了氣,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著作:

 1、《傷寒雜病論》(已經散佚)。

 2、《傷寒論》,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

 3、《金匱要略》,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壹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壹卷,《口齒論》壹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壹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