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鶴銘稱為大字之祖的原因如下:
《瘞鶴銘》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的石壁上,中唐以後始有著錄,後遭雷擊崩裂落人長江,南宋淳熙年間發現壹塊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壹變。 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 為“天下第壹行書”。殘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發現五塊殘石七十余字。
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都給予其高度評價。北宋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譽之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則推崇其“筆法之妙,書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其南朝時代的書法氣韻,特別是篆書的中鋒用筆的滲人;再加上風雨剝蝕的效果,又增強了線條的雄健凝重及深沈的韻味。
《瘞鶴銘》的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極高的著名碑刻。此碑的拓本及字帖久傳於國際,名震海內外,是研究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它既是成熟的揩書,同時又是可以從中領會楷書發展過程中篆、隸筆勢遺蹤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後世影響
《瘞鶴銘》是南朝石刻書法中最具重要意義的石刻之壹。其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為隋唐以來楷書典範之壹,被歷代書家推為“大字之祖”。
《瘞鶴銘》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碑刻,為書法石刻中的珍品。在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瘞鶴銘》為第壹名碑。它是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重點文物。在中國眾多的石刻中,唯有焦山《瘞鶴銘》和陜西《石門銘》被稱為“碑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