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的拼音為:zhù。
鑄(拼音:zhù)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會意字,其古字形像雙手持容器將熔融金屬倒入模具,本義指熔化金屬以鑄造器物。
後世也用“鑄”比喻造就、培育。此字在西周金文有時以“金”作形旁,又以“疇”為聲。“鑄”在篆文中只保留“金”作形符,改以“壽”為聲。
“鑄”原為會意字,商代甲骨文的“鑄”字就像加工金屬的簡筆畫:上部像雙手持倒置的容器(或省雙手形),中間的符號表示熔化的液態金屬,下邊從雙手持“皿”表示模具。有的甲骨文則取側面工作照。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鑄康熙筆畫:22,部外筆畫:14。
古文:
《唐韻》:之戍切。《集韻》:朱戍切,並音註。《說文》:銷金成器也。《玉篇》:熔鑄也。《左傳宣三年》:鑄鼎象物。註: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又《昭二十壹年》:天王將鑄無射。
又國名。《左傳襄二十三年》:臧宣叔娶於鑄。註:鑄國,濟北蛇丘縣所治。
又地名。《後漢郡國誌》:濟北國有鑄鄉城。
又與祝通。《禮樂記》:封帝堯之後於祝。註:祝,或為鑄。
又姓。《姓苑》:堯後。以國為氏。
又《字匯補》:照秀切,音呪。《淮南子俶真訓》:今夫冶工之鑄器。註:鑄,讀作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