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聖彼得(伯多祿)簡介

聖彼得(伯多祿)簡介

聖彼得(伯多祿)簡介

 聖彼得(希伯來語: ? , Shim'on Bar Yona;希臘語:Πετρο?, Petros;拉丁語:Petrus;英語:Peter;天主教翻譯為聖伯多祿或聖伯鐸;新教翻譯為彼得;約公元1年——公元64年),生於以色列的貝特賽達(Bethsaida),是基督宗教創立者耶穌基督所收的十二宗徒(使徒)之壹,被認定為初期基督宗教教會的核心領導人物。羅馬天主教認為其建立了羅馬教會,是羅馬教會的第壹任主教,因此將其認定為首任教宗,因為在新約聖經的《瑪竇(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十九節中,記載了耶穌在對話中稱其為:「我再給妳說:妳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妳:凡妳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妳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新約聖經指出聖彼得原為貝特賽達的壹介漁夫,本名西門,其兄弟安德肋(Andrew)亦為十二宗徒之壹,就是安德肋帶領聖彼得認識耶穌。聖彼得與耶穌有特別親密之關系,除了是新約聖經福音書中記載最多的宗徒外,其亦曾參與數件只有少數宗徒得以見證之事件,例如耶穌顯聖容(transfiguration)等。在新約聖經福音書其他地方亦提及了聖彼德曾經認信耶穌為彌賽亞(Messiah,意謂「救世主」)、在耶穌接受審判後三次否認耶穌的事情等。其中,最為重要者為聖彼得認信耶穌為彌賽亞的記載,天主教會認為聖彼德因此得到了天國的鑰匙,壹種特殊的屬靈權力,而此壹解釋則成為了教宗與天主教會之權力來源。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新教則不接受這樣的說法,認為只有耶穌基督才是教會唯壹的元首和磐石。

 另外,根據基督宗教的傳統說法,聖彼得最終在尼祿皇帝(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公元37年-68年)執政下的羅馬被釘上十字架殉道。在被釘十字架時,他要求將自己上下顛倒地釘,因為認為自己不配像耶穌壹般地被釘。死後被葬於今日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底下。

 新約聖經中有兩封書信(《伯多祿前書》(彼得前書)、《伯多祿後書》(彼得後書))為其所撰,主要是勸勉當時的基督徒在苦難中要依賴耶穌而喜樂,並期盼神的日子之到來。

 公元1939年,教廷例行整修聖伯多祿大殿時,工人在教堂的墓地下面發現了壹個骨灰盒,上面有「伯多祿在此」等幾個希臘字。經考古學家瓜杜齊(Margherita Guarducci,公元1902年-1999年)檢驗後發現,這些骨頭是壹名六十多歲男性留下的,並身著紫色鑲金邊壽衣。瓜杜齊聲稱這些遺骨可能就是「聖彼得」的遺骨。不過,考古學界之主流都對此重大發現存有懷疑。

 天主教會將聖彼得的瞻禮日(紀念日)訂為每年的6月29日,與聖保祿(St. Paul,保羅,公元5年-67年)聯合慶祝。聖彼得在基督宗教教會裏除了是初期宗徒之身分外,對於初期基督宗教教會之建立,具有不可磨滅之貢獻。但是當代聖經研究者對於其是否建立了羅馬教會有所疑慮外,基督宗教中的東正教、新教也對於是否接受聖彼得之後的羅馬教會繼任者為教會之首,有著與天主教會不同的立場與意見。

 總而言之,聖彼得可謂是十二位宗徒中相當具有情節性與傳奇性之人物。除了其本身在作為基督徒信仰典範(正面、負面)的部分外,其在初期教會中的壹些作為與決定,例如《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中所記載的五旬節聖神(聖靈)降臨,聖彼德因受聖神感動宣講耶穌復活;或是在耶路撒冷會議中,支持第壹次傳教後返回耶路撒冷的保祿(保羅)所提出的廢除外邦人也必須遵守猶太律法的規定,甚至是其為信仰而殉道等,都大大地影響了初期基督宗教教會之建立以及其後兩千多年的發展。目前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公元1936年- )被視為聖彼得的第266位繼承人。而天主教教宗所使用的教宗牧徽(Papal coats of arms)與漁人權戒(Ring of the Fisherman)上的記號「鑰匙」、「漁夫」,清楚地表述了福音書中「屬靈權力」的記載以及聖彼得原本的漁夫身分,如何成為了天主教會最高權力代表者的象征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