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唐鴻臚井碑的文物由來

唐鴻臚井碑的文物由來

唐代,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靺鞨族的經濟與軍事發展迅速,主要力量集中在邊陲重地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已經對唐政權構成較大的威脅。

公元696年,松漠都督、契丹人李盡忠在營州反叛唐朝。粟末靺鞨首領趁機率部東遷以求自立建國,此事震驚了唐朝廷,武則天為阻止其建國,派兵進行討伐。

公元698年,唐朝大將李楷固率領唐軍與靺鞨首領大祚榮所率部下在天門嶺(今吉林省哈達嶺諸山)進行了激烈的交戰,結果唐軍戰敗而歸。大祚榮率部遷往牡丹江上遊的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修築城池,自立為震國王。

公元705年唐中宗繼位後,采取和平的方式來化解邊疆沖突,於當年便派侍禦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大祚榮為了表示誠意和忠心,派兒子到唐朝朝廷任職,唐中央政權與靺鞨的關系得到極大的緩解。

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將崔忻任鴻臚卿以“勑持節宣勞靺羯使”的名義出使震國舊都(今吉林省敦化市),執行宣諭震國為忽汗州和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的使命;公元

公元713年,崔忻使團由長安(今西安)出發到河南道(轄今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至登州(今山東蓬萊縣),乘船渡海至都裏鎮(今旅順)稍作停留後,再乘船沿海東行,經青泥浦(今大連小平島),石人汪(今長海縣石城島)入鴨綠江,溯江而上再轉陸路到達震國都城(今牡丹江上遊之敦化);崔忻使團經長途跋涉,歷時數月到達震國,宣諭大祚榮為渤海郡王,震國為忽汗州,成功完成了冊封的使命。自此震國稱為渤海,正式隸屬於唐王朝。

崔忻為了記驗此次重大的歷史事件的成功,在返回途中於旅順黃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鑿井壹口,並在西北麓井旁壹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勑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二十九字,歷史上將此兩口井和井旁刻石稱為鴻臚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