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步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而自1894年與清朝的甲午戰爭,1905年的日俄戰爭取得巨大的勝利,在國際上獲得巨大聲望,領土擴張,經濟上掠奪了大筆財富之後,日本政、軍、財界高層普遍從中得到了巨大利益。更誕生了壹大批新貴。在這些人心中,“皇國”的出路就在於發動戰爭,在民間也有著壹大批擁泵。
日俄戰爭期間反映日本民間狂熱軍國主義思想的日本漫畫
也正是在如此氛圍之下。日本先後經歷了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關東大地震中,有14萬人喪生,財產損失達300億美元。而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中最弱小的壹部分,大蕭條中日本遭受的災難是更加深重的。
關東大地震後的東京
面對這巨大的損失。從戰爭中嘗到甜頭的日本高層們選擇了徹底的軍國主義道路。面對缺乏資源和受制於日益縮小的國際市場的危險。比如石油,雖然石油在日本全部的能源消耗中僅占7%,但卻極具戰略意義,石油主要用於軍方和海上運輸。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從美國進口,10%來自於荷屬東印度群島。這種能源消耗模式困擾著政府及軍方。也迫使日本必須做出選擇。這也就進攻蘇聯獲取石油的北上政策,和南下占領東南亞和印度尼西亞油田的南下政策。
其中北上政策,因為1939年諾門坎事件中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只得終止,而剩下的,只有南下這壹條選擇。特別是因為1940年1月美國廢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條約,試圖逐步加強對日本出口石油限制後。日本當局不思檢討自己的侵略政策,反而加緊了對美作戰的準備。
正在檢查諾門坎戰役繳獲的蘇軍
既然日本高層決定要采取南下作戰。那麽最大的威脅並不是英印駐軍或者荷蘭駐軍,而是美國海軍,僅僅太平洋艦隊就擁有3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及69艘驅逐艦。
同期日本舉國上下海軍只有聯合艦隊擁有8艘航空母艦和10艘戰列艦,除了在航母方面具備壓倒性優勢外,日本並沒有多少勝算。
既然對美開戰已經不可避免,那麽日軍以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為首的海軍航空兵派軍官拿出了偷襲珍珠港這壹計劃。這壹計劃的核心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為日軍占領南洋地區提供壹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同時因為日本無法消滅和占領美國,日本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承認其通過侵略戰爭所獲得的利益。
珍珠港事件後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的的山本五十六
總之,日本偷襲珍珠港,完全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財閥在品嘗了壹系列軍事賭博之後,又壹次不顧國力,妄圖改變侵略戰爭必敗這壹結局的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