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嶽飛廟的建築布局

嶽飛廟的建築布局

嶽飛廟坐北朝南,外廓呈長方形,精忠坊,面西,是壹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過精忠坊為山門,山門是廟宇正門,坐北朝南,三開間式建築,山門後的正殿是嶽飛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明景泰元年。大殿兩側的東西廡,為嶽飛部將祠和周同、韓世忠、宗澤、何鑄的祠堂。大殿後院,是寢殿、嶽雲祠、四子祠、嶽珂祠、孝娥祠、三代祠、賢母祠、嶽母刺字祠等 。 精忠坊,又名欞星門,建於明正德七年(1521年),是壹座卯榫結構的木制牌樓。它飛檐尖聳,形如群雁比翼,建造精美,氣勢雄偉壯觀。由於排列緊湊,吻合嚴密,雖然通體沒有使用壹根釘子,卻歷經近500年的震災水患,仍巍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藝術,在力學、美學和建築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精忠坊兩側壁間,分別嵌有“忠”、“孝”石刻大字,字高1.80米,遒勁端正,格外醒目。為明萬歷年間彰德府推宮張應登所題。坊之正中陽鐫明孝宗朱佑樘賜額“宋嶽忠武王廟” 。

山門,嶽廟山門青階朱戶,古樸莊嚴,門坐北朝南,三開間式建築,兩側扇形壁鑲嵌有滾龍戲水浮雕,門前壹對石獅分踞左右。山門檐下壹排巨匾,上書“精忠報國”、“浩然正氣”、“廟食千秋”,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手跡。明柱上嵌有當代文學家魏巍撰書的楹聯:“存巍然正氣;壯故鄉山河。”兩側還有壹副楹聯:蓬頭垢面跪當前,想想當年宰相;端冕垂旒臨坐上,看看今日將軍。

正殿是嶽飛廟的主體建築,高十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正門上的楹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第壹功名不愛錢,橫批:乃武乃文,由同治年間的榜眼何金壽題寫。門額上從東到西的四方匾額“百戰神威”、“故鄉俎豆”、“忠靈未泯”、“乾坤正氣”,分別由光緒、慈禧以及清代湯陰知縣羅世德和清代湯陰縣司鐸李振元題寫。

大殿內是民族英雄嶽飛的塑像,塑像上方“還我河山”四個大字是嶽飛的手跡。大殿內的壁畫由山東壁畫藝術研究院設計制作,面積約135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以表現嶽飛事跡為內容的琺瑯彩壁畫。整個壁畫內容分為”文、武、忠、孝“四個部分,這四組壁畫分別以歷史事件和嶽飛生平故事為背景,刻畫出嶽飛文武兼備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表現了他忠孝雙全的高貴品質。

正殿內為嶽飛彩塑坐像,是1981年浙江工藝美術學院塑造。嶽飛頭戴兜鍪,身穿紫袍金甲,右手扶膝,左手按劍,英武魁偉,氣宇軒昂。坐像上方懸嶽飛手書“還我河山”貼金巨匾,其字雄渾激昂,表達了嶽飛誌在收復河山的決心,兩側楹聯“朱仙鎮血戰喪敵膽,風波亭長恨遺千秋”為當代書法家、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所題 。

二殿原為寢殿,供奉嶽飛和夫人李娃的塑像,1985年修復時,經省文物部門批準,殿內塑“嶽母刺字”塑像而改為賢母祠。2011年3月,改為書法碑刻展室。

二殿東面墻壁上陳列有嶽飛手書“還我河山”“盡忠報國”,以及嶽飛致潭州通判的三封書劄的石碣,這三方石碣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公認的嶽飛手跡。

二殿後壁上陳列的是嶽飛手書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碑刻。據跋文記載:紹興八年(1138年)秋天,嶽飛路經南陽,適逢大雨避進武侯祠內,深夜,他秉燭觀看祠內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以及後人頌揚諸葛亮的詩詞文賦,不由感概不已。道士獻茶後向嶽飛求字,嶽飛揮淚走筆,不計工拙,壹氣呵成這篇傳世佳作。後人稱贊嶽飛的書法如印印泥,如錐畫沙,猶如大江奔流,氣勢非凡。

二殿西墻壁上“純正不屈,書如其人”八個大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所題。

二殿正中是毛澤東主席手書嶽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詞碑。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主席視察河南返京途中路過湯陰,下車察看了“嶽忠武王故裏”碑,在接見湯陰縣黨政領導時,就嶽飛廟的保護工作做了具體指示,他說“不要在嶽飛廟開會,要保持古廟的肅穆”。

施全是浙江杭州人,曾任殿司軍校,他對秦檜主張議和,謀害嶽飛十分痛恨,紹興二十年(1150年)正月,施全隱藏在秦檜上朝必經的眾安橋下,行刺秦檜,不料僅砍斷壹根轎柱。施全被捕後,秦檜審問他:“為什麽要刺殺我?”施全大義凜然,破口大罵:“天下人都在抗金,只有妳倒行逆施,所以我要殺妳!”秦檜大怒,將施全處以磔刑。人們崇敬施全嫉惡如仇,不畏權勢的精神,於明萬歷十四年(1586)增建了施全祠,祠堂後壁上四個大字“盡忠報國“為明成化二年(1466年),雲南道監察禦史孫珂所書。

施全祠下的五跪像分別為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王俊,此五人因殘害嶽飛而成為世人唾棄的千古罪人。兩側楹聯書:“蓬頭垢面跪當前想想當年宰相;端冕垂旒臨座上看看今日將軍。”

嶽飛廟現存碑刻***計三百多方,大碑高至丈余,小碑有壹尺見方。現存最早的碑刻為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的《嶽穆王詩序碑》,較晚的是民國年間的碑刻。其中少部分碑刻是歷代重修嶽飛廟以及增建其他祠堂的碑記。大多數碑刻是由明清兩代的帝王臣子、文人學士題寫的歌頌嶽飛的詩詞歌文賦,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光緒、慈禧、徐達、海瑞、董其昌、何紹基等人的碑刻。碑刻文體形式有詩詞歌賦,書法體有真草隸篆行,可以說是壹處珍貴的書法,文學藝術和史學研究的寶庫。河南作家毛冰先生為碑林賦詩壹首:蕩居十載思念深,翠柏紅垣繞夢魂。最愛碑林石刻好,字字都見壯士心。

禦碑亭和乾隆碑,在嶽飛廟正殿前方的神道上有壹座富麗堂皇的禦碑亭,但是亭子裏卻不見有碑。那麽,這塊兒禦碑是哪位皇帝的?碑又到哪裏去了?他就是風流天子乾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清高宗弘歷巡視嵩山返京路過湯陰嶽飛廟,在拜謁嶽飛後,由衷地寫下了壹首七言律詩加以贊頌。按理,碑亭不應建在神道正中,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所以破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的1915年,人們把乾隆詩碑移到了山門外的東側。

清乾隆15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南巡返京途中,路過湯陰,前來瞻拜嶽飛時,寫下這首七言律詩《經嶽武穆祠》:

翠柏紅垣見保祠,羔豚命祭復過之。

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壹時。

道濟長城誰自壞,臨安壹木幸猶支。

故鄉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

乾隆皇帝在這首詩中贊揚了嶽飛文不貪財,武不惜死的高尚品德和威震壹時的抗金戰功,同時譴責了南宋君臣殺害嶽飛無異於自毀長城。詩中“兩言臣則”指嶽飛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道濟指南朝宋國大將檀道濟。 二殿原為寢殿,供奉嶽飛和夫人李娃的塑像,1985年修復時,經省文物部門批準,殿內塑“嶽母刺字”塑像而改為賢母祠。2011年3月,改為書法碑刻展室。

二殿東面墻壁上陳列有嶽飛手書“還我河山”“盡忠報國”,以及嶽飛致潭州通判的三封書劄的石碣,這三方石碣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公認的嶽飛手跡 。

寢殿內陳列著刻石壹百四十余方 。人們常在這裏流連忘返,欣賞贊嘆其精湛的書法藝術。賢母內四周壁間鑲嵌有嶽飛手書“出師表”、“滿江紅”、“墨莊”、“還我河山”、“寶刀歌”等碑刻及後人歌頌嶽飛書法贊詞的碑碣 。

以上主要建築之外,還有嶽雲祠 、四子祠 、孝娥祠 、東西廂房、碑林以及肅瞻亭、覲光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