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是壹會事嗎

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是壹會事嗎

不是壹回事。東歐巨變包括了蘇聯解體在內。

1.東歐劇變的發生和實質。1989~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壹年多裏,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6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產黨、工人黨或下臺成為在野黨,或改變了性質。緊隨其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於1992年3月在大選失敗後下臺;在南斯拉夫,先是南***聯盟不復存在,原南斯拉夫聯邦內的各邦都發生了劇變,其後在經歷近壹年之久的內戰後,於1992年4月最終分裂為五個獨立的***和國。伴隨***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多黨制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導地位,開始實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後的東歐各國,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2.東歐劇變的方式。教材相關的小字部分通過對波蘭、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四國變化情況的介紹,展示了不同的變化方式和變化結果。波蘭的變化是以反對派組織取得合法地位後通過議會大選的方式實現的,東歐大多數國家是以這種方式變化的;民主德國演變後以並入聯邦德國的方式告終;羅馬尼亞的變化則是以采取國內暴力的形式落下幃幕。南斯拉夫演變後,南斯拉夫聯邦解體,並爆發了激烈的地區性戰爭。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各國雖然因情況不同而呈現著某些不同的變化特點,但壹般都經歷了大體相似的三個階段。深入分析這三個階段,可以總結出深刻的歷史教訓。第壹階段,其特征表現為群眾的不滿情緒激化,黨內外的反對派向執政黨施加壓力甚至提出挑戰,時局嚴重動蕩不安。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長期以來東歐國家始終未能解決好政治、經濟體制中和政策上積累下來的嚴重問題,官僚主義乃至腐敗情況沒有得到鏟除或糾正,經濟發展遲緩甚至趨於停滯,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沒能提高。由此導致群眾的嚴重不滿和失望,執政黨失去了領導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階段,其特征表現為執政黨無力控制動蕩的時局:或對反對派妥協退讓,這不僅使反對派得以擴大勢力,也勢必導致廣大群眾的思想混亂,以致局面完全失控;或寄希望於無群眾支持的軍隊鎮壓。經過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即政局的變動便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3.東歐劇變的原因。首先,教材指出,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次,教材將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第壹,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壹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制成為可奉行的唯壹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采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第三,關於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面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壹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壹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放松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臺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壹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壹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壹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壹步協調行動,采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幹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幹預了事態的發展。教材指出,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

1.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第壹,改革的背景: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壹,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其經濟實力卻壹直遠不如美國。進入70年代之後,面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蘇聯的經濟卻日益衰退和惡化。蘇聯不僅在科技水平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經濟實力也再難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同美國繼續爭霸了。為了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進行較為徹底的改革,對於進入80年代的蘇聯來說,已是勢在必行。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歷程和方向: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就任蘇***中央總書記後,隨即在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爾巴喬夫確立了把國內和對外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發展經濟上來的方針,但由於對原有經濟體制觸動不大,因此1986年蘇***“二十七大”制訂的“加速經濟發展戰略”未見成效。經濟改革推進不下去,戈爾巴喬夫認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於是他轉向政治改革,以求掃清障礙。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核心論點,壹是認為全人類利益高於壹切,高於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階級的利益;二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新的品質”應是“民主和人道主義”,進而又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趨於接近”的論點。這樣,戈爾巴喬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了科學社會主義。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準備用“全人類標準”、“民主的社會主義”來改造社會主義。在政治改革的實踐中,戈爾巴喬夫從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揭露社會主義的“黑暗面”入手,發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黨制。其結果,造成了否定革命歷史、醜化***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嚴重後果,導致了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和出現黨派林立、紛爭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隨蘇***中央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尖銳並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2.“八壹九”事件。第壹,事件的起因:“八壹九”事件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導致了局勢的混亂;其直接導火線是《蘇維埃主權***和國聯盟條約》的簽署問題。這壹條約的簽署,不僅意味著蘇聯國家體制將發生重大變化,變為壹個松散的邦聯,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離活動的讓步和認可,蘇聯瓦解開始(有6個加盟***和國拒絕參加簽訂新聯盟條約)。第二,事件結局所反映的問題實質:“八壹九”事件歷時不到60個小時即告失敗,這固然與事件發起者的計劃不周有關,但其實質則是事件的發起者們也無力應付由事件發生引發的國內外局勢。第三,事件的影響:戈爾巴喬夫辭去蘇***中央總書記職務,並要求蘇***中央自行解散,蘇***處於分崩離析狀態。葉利欽威信大增,掌握了大權。其後不久,蘇聯完全解體。

3.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的解體,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對此,教材已作了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需要說明的是:第壹,關於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壹,“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壹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首先是從東歐開始的,東歐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後,都套用了蘇聯模式,從而形成了壹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蘇聯模式本來是壹種在非常狀態下實行的特殊模式,但蘇聯領導人戰後不家思索地“輸入”到東歐,其弊端日益顯露,因而也就陸續出現了改革蘇聯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現象,因此,包括蘇聯在內的蘇東地區先後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轉的態勢。然而,蘇聯東歐的的改革並沒有達到完善社會主義的目的,相反,改革走進了死胡同,各種矛盾的激化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使社會主義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黨政權喪失。

1988年夏,蘇聯的改革面臨復雜形勢。壹方面經濟改革陷入停滯狀態,另壹方面左翼激進有了較快發展。到了1990召開的蘇***28次代表大會後,蘇聯的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各種政治勢力紛紛進行組合,基本形成了以葉利欽等為首的“激進派”,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中間派“和以利加喬夫為首的”傳統派的三種勢力。再此背景下,爆發了8,19事件,因當說,亞納耶夫等發動的819事件詣在阻止蘇聯的演變。但是,819事件的迅速失敗,卻加速了蘇聯演變的步伐。具有93年黨史,執政74年的蘇***頃刻土崩瓦解,曾在蘇聯各地飄揚的蘇***黨旗降落了,蘇***的瓦解是蘇聯演變的“裏程碑”。沒有蘇***蘇聯的蘇聯,必將走上解體之路。

東歐聚變首先從波蘭開始,其次是匈牙利,民主德國……雖然各國演變的過程基本壹致,但東歐國家政權轉移方式卻大不相同,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壹是執政的***產黨最高層內部發生了裂痕,自己搞垮了自己,最終喪失了國家政權,比如匈牙利。二是執政的***產黨在國內外的綜合作用沖擊下曾試圖加以抵抗甚至回擊,但在“團結,和睦,合作,***事”的口號下壹步步地妥協退讓,從而被逼交出政權下臺,如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三是通過襪子沖突的鬥爭形式實現政權的更替和突變,這是東歐聚變中最為激烈和尖銳的壹種,如羅馬利亞。

綜上所訴不難看出,蘇聯東歐放下紅旗,重新選擇社會制度,並不是壹開始的革命不應該爆發,而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內外因素合力所至。同樣是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從另壹方面證明:革命是正確的是不容懷疑的。

以史為鑒,可知興譴,雖然我們偉大的國家在那場浩劫中“辛免於難”,但也付出了血的代價。但實踐證明,我們的領導人是高瞻遠矚的。雖然那代價過於沈重。可是我們要知道在那樣壹個年代,已沒有什麽比我們的社會主義主國更重要的了。蘇東聚變還映證了這樣壹個道理:在發生重大事件或國家遇到巨大挫折的時候。采取了“聯邦”或“邦聯”制的國家,很可能分崩離析。況且,這兩種制度本身就是不安定的應素,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誰會和我們患難與***呢?而現在臺灣島內大炒特炒的“聯邦”制我們不可放松警惕。我們還要明白:發展是硬道理,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放在第壹位,不搞對抗,不搞軍備競賽,不拉幫結派,時刻嚴防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還有,由於我國是民主集中制的國家,萬壹出現了戈爾巴喬夫型的領導人,後果不堪設想。在20世紀70-80年代間蘇聯就曾為領導人的年齡和健康問題大傷腦筋,而我國領導人的年齡問題也不容小覷。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有效的監督體制和合理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