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地理環境對文化有什麽影響

地理環境對文化有什麽影響

論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壹、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壹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壹幕接壹幕悲喜劇,那麽,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臺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壹,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壹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壹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二、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延續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壹大特性是延續性,這種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從中華文化產生開始,中國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從來沒有中斷過,具有明顯的延續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遼闊的地理環境。

在中國文化搖籃的黃河流域,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裏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地理環境良好,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底。從遠古時期的雲南元謀人、陜西藍田人、北京人等古人類化石中,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域。“長江乃至遼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嶺間,也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3這些廣大的區域的總面積有五百萬平方公裏以上,是十分廣闊的,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性奠定了地理基礎。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它們的地理環境非常狹小,當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沒有回旋的余地,文明由此中斷了。中國則不同,中國文化在廣大的區域內發展,內部有廣闊的回旋余地。在歷史上,當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依托延續自己的文化。歷史上的東晉、南宋,雖然偏居壹隅,但延續了中國文化。即使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清兩朝,漢族文化也能對他們潛移默化,迫使他們不得不接受漢文化。正是因為中國擁有廣闊的回旋余地,中國才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中國文化得以延續下去,而不至於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那樣在歷史上滅絕了。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樣性,這種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中國文化從早期起源開始,就呈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顯的多樣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復雜多樣的,“遼闊而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4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雜多樣。中國的南北跨越3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個經度,南北溫差相差近50度,東西年降水相差幾千毫米,山脈和河流都有各種走向的,這種自然特點把中國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國中之國”,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正所謂“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5

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導致的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是明證。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種區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以後又有關東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這些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淵藪,博大精深;燕趙文化多慷慨悲歌;荊楚文化輕靈精奇;湖湘文化樸質蠻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很不壹樣,衣食住行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壹樣的。但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巨大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壹性,形成了中國文化大壹統的局面。各種文化***存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壹致而百患”。6

四、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這種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相對封閉、獨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國東臨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礙,給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壹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方便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形成了壹種與外部世界半開放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上獨立成長,雖偶爾有外部文化傳入,但都無法改變中國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

中國的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上成長的。如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道教等,這些思想和宗教流派在世界上自成壹體,影響深遠。又如漢字,漢字完全是中國人創造的,不像其它的文字,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基本上都是來自腓尼基文字。又如中國的書畫藝術,更是中國人的獨創。中國的四大發明——紙、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也是由中國人獨立創造的。其它的中國文化也是如此。也有外來文化通過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比如佛教,但“佛教自它傳入中國的那壹天起,就壹直是再按照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再宣傳自己的理論,當時的中國人是把它看做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壹部分來處理的。”7經過中國化的佛教已經不是印度經院哲學的佛教,而是中國人自己引申發揮的,與印度本土的佛教大不壹樣。宗教是這樣,其他的思想學說也是如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文化始終保持著壹種自我狀態獨立地向前發展。

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加上中國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人壹直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意與外界打交道。明清兩朝基本上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致使中國很少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導致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

五、地理環境對中國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作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他深深地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中國地處溫帶大陸,溫帶氣候適中,就使中國民族形成溫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際和人倫的關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態度。”8

中國的大陸型氣候十分明顯,地處北溫帶,季風氣候明顯。在中國東部,河網密布,沃野千裏,季風定期帶來豐沛的雨水,水熱配合良好。“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來署去,周而復始”。9在溫帶地區,熱能和水分比較充足,農業比較發達。在發達的農業條件下,再加上中國物產豐富,人們生活能自給自足。而自給自足的中國人是歷來喜愛和平的,不喜歡侵略擴張與動亂,追求的是壹個和諧的社會,壹個理想的太平盛世。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中國人喜歡采取中庸的態度,對人謙讓,對上尊敬,不喜歡與人發生分歧和爭吵。這說明溫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溫和的性格和中庸的態度。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如建立遼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建立清的滿族。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漢族卻采取退讓的態度,偏居壹隅或服從少數民族的統治。在中國近代,中國多次遭受資本主義的入侵,但中國人卻采取忍辱負重的態度,與侵略者簽訂有害於中國不平等條約。這都是由於中華民族,特別是漢人的溫和的性格決定的。而這種溫和的性格又是受到了中國溫和氣候的影響。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要肯定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充分認識到中國地理環境的具體情況,協調人地關系,從而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使中國文化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