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計算方式不同
絕對優勢通過比較生產效率絕對值直接得到,比較優勢通過算生產壹單位目標產品犧牲其他產品數量得到。
二、比較方法不同
比較優勢是同壹國產品對另壹種產品優勢,遵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原則。絕對優勢則是同壹產品壹國與另壹國對比,比較出絕對優劣。
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的聯系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都是由於各國技術差異而產生的,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由差異引發比較。有絕對優勢就壹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則不壹定有絕對優勢。
絕對優勢亦稱"絕對利益"。在某壹商品的生產上,壹國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於另壹國所產生的在該產品生產上的優勢。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絕對優勢理論中提出。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同點: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範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壹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都采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壹步發展。
如果壹個國家在所有商品的生產上與另壹個國家相比,都處於絕對劣勢,那這兩個國家按斯密的理論,便無法進行國際分工和貿易,無法取得專業化利益。絕對成本說是科學成分與非科學成分的混合,其正確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意義。各國之間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分工,通過國際貿易使各國都能得利。其錯誤主要表現在,認為交換引起分工,而交換又是人類本性所決定的。事實上,交換以分工為前提,在歷史上分工早於交換。同時,交換也不是人類本性的產物,而是社會生產方式和分工發展的結果。絕對成本說解決了具有不同優勢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和交換的合理性。但是,這只是國際貿易中的壹種特例。如果壹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處於絕對的優勢,而另壹個國家在各方面則都處於劣勢,那麽,它們應該怎麽辦?對此,斯密的理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大衛·李嘉圖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