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禾蝦<學名稻蝗>

禾蝦<學名稻蝗>

禾蝦學名:稻蝗,我國多為中華稻蝗

(給妳三段資料,僅供參考)

中華稻蝗

學名 Oxya chinensis (Thunberg)屬直翅目,蝗科。分布在中國南、北方各稻區。

害主 水稻、茭白及其他禾本科植物,豆科、旋花科、錦葵科、茄科等多種植物。

為害特點 成、若蟲食葉成缺刻,嚴重時全葉被吃光,僅殘留葉脈。

形態特征 成蟲雄體長15—33mm,雌蟲19—40mm,黃綠、褐綠、綠色,前翅前緣綠色,余淡褐色,頭寬大,卵圓形,頭頂向前伸,顏面隆起寬,兩側緣近平行,具縱溝。復眼卵圓形,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後橫溝位於中部之後,前胸腹板突圓錐形,略向後傾斜,翅長超過後足腿節末端。雄蟲尾端近圓錐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無側溝,頂端呈銳角。雌蟲腹部第2—3節背板側面的後下角呈刺狀,有的第3節不明顯。產卵瓣長,上下瓣大,外緣具細齒。卵長約3.5mm,寬1mm,長圓筒形,中間略彎,深黃色,膠質卵囊

褐色,包在卵外面,囊內含卵10—100粒,多為30粒左右,斜列2縱行。若蟲5—6齡,少數7齡。1齡灰綠色,頭大高舉,無翅芽,觸角13節;2齡綠色,頭胸側的黑褐色縱紋開始顯現,觸角14壹17節;3齡淺綠色,頭胸兩側黑褐色縱紋明顯,沿背中線淡色中帶明顯,觸角18—19節,微露翅芽;4齡翅芽呈三角形,長未達腹部第壹節,觸角20壹22節;末齡翅芽超過腹部第3節,觸角23—29節。

生活習性 浙江、湖南以北年生1代,以南2代,各地均以卵塊在田埂、荒灘、堤壩等土中1.5—4cm深處或雜草根際、稻茬株間越冬。廣州3月下旬壹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漢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省公主嶺7月上中旬;廣州6月上中旬羽化,南昌7月上中旬,漢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嶺為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區二代成蟲多在9月羽化,各地大體相同。成蟲壽命59—113天,產卵前期25—65天,壹代區卵期6個月,二代區第壹代3—5個月,第二代近1個月,若蟲期42—55天,長者80天。喜在早晨羽化,羽化後15—45天開始交配,壹生可交配多次,夜晚悶熱時有撲燈習性。卵成塊產在土下,田埂上居多,每雌產卵1—3塊。初孵若蟲先取食雜草,3齡後擴散為害英白、水稻或豆類等。天敵有晴蜒、螳螂、青蛙、蜘蛛、鳥類。

防治方法 (1)稻蝗喜在田埂、地頭、渠旁產卵。發生重的地區組織人力鏟埂、翻埂殺滅蝗卵,具明顯效果。(2)保護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該蟲發生。(3)抓住3齡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邊、渠旁取食雜草嫩葉特點,突擊防治,當進入3—4齡後常轉入大田,當百株有蟲10頭以上時,應及時噴灑50%辛硫磷乳油或50%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樂果乳油1000倍液、2.5%氯氰靈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較好防治效果。(4)大面積發生時應使用飛機防治。

中華稻蝗屬直翅目,斑腿蝗科,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該蟲食性雜,為害香蕉主要是在苗期,咬食幼嫩蕉葉,嚴重時可將整株葉片吃光。

[形態特征] 成蟲:雌蟲體長19-40毫米,雄蟲15-33毫米,褐綠色,體背黃褐色,體側和足綠色,頭胸兩側自復眼後方有1條黑褐色縱帶直達前翅。前翅遠超過後足腿節頂端。雄蟲肛上板基部兩側無明顯橫褶,下生殖板短錐形;雌蟲產卵瓣外緣具齒狀刺列,下生殖板具明顯的側溝,後緣具4齒,中間2小齒相距較近。卵:長約3.5毫米,在卵囊內不整齊地斜排。蝻:形似成蟲,但無翅,壹般6齡,體色變化大,2齡 以上綠色至黃褐色,頭胸兩側的黑褐色縱紋明顯。3齡可見翅芽,末齡翅芽伸達第三腹節。

[生活習性] 廣西每年發生2代,以卵在田埂或田邊雜草地中越冬,飛速年4月陸續孵化,壹年中5-11月都有成蟲和若蟲活動。成蟲活躍,能飛善跳,對白光和紫光有明顯的趨性。雌蟲交尾後經20多天產卵,每雌可產卵壹至數塊不等,每塊有卵十余粒至百余粒,且喜在低窪、濕潤、雜草叢生、向陽的沙質土中產卵。低齡若蟲有群集性,老熟後分散活動,在夜間和晴天中午藏於蔭蔽處,上午和傍晚前活動較盛。周邊雜草叢生的蕉園或苗圃常遭為害。

[防治方法] ①鏟除香蕉地周邊的雜草。②蕉苗遭為害時,及時用藥噴殺。可選用40%樂果、80%敵敵畏、40%乙酰甲胺磷均1000倍稀釋液;25%殺蟲雙600倍稀釋液;2.5%功夫、2.5%敵殺死、20%速滅殺丁均4000倍稀釋液。

中華稻蝗

中華稻蝗在廣東各地都有分布,主要為害水稻、玉米、高粱、麥類、甘蔗和豆類等多種農作物。對作物的為害是以成、若蟲咬食葉片,咬斷莖稈和幼芽。水稻被害葉片成缺刻,嚴重時稻葉被吃光,也能咬壞穗頸和乳熟的谷粒

形 態 特 征

中華稻蝗屬直翅目,蝗科。成蟲(圖)雄蟲體長15~33毫米,雌蟲20~40毫米,黃綠色或黃褐色,有光澤。頭頂兩側在復眼後方各有1條黑褐色縱帶,經前胸背板兩側,直達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錐形瘤狀突起。前翅長度超過後足腿節末端。卵圓筒形,長約3.5毫米,寬約1毫米,中央略彎。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內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長9~14毫米,寬6~10毫米,前端平截,後端鈍圓,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間有深褐色的膠質物相隔。若蟲稱蝗蝻,壹般6齡。1齡若蟲體長約7毫米,綠色有光澤,頭大。2齡後體形漸大,前胸背板中央漸向後突出,體綠色至黃褐色,頭、胸兩側黑色縱紋明顯。3齡時翅芽出現,逐齡增大,至第5齡時向背面翻折,第6齡時可伸達第3腹節,並掩蓋腹部聽器的大部分。

生 活 史 及 主 要 習 性

中華稻蝗在廣東壹年發生2代。第壹代成蟲出現於6月上旬,第二代成蟲出現於9月上、中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越冬卵於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齡若蟲多集中在田埂或路邊雜草上;3齡開始趨向稻田,取食稻葉,食量漸增;4齡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莖和谷粒,至成蟲時食量最大。6月出現的第壹代成蟲,在稻田取食的多產卵於稻葉上,常把兩片或數片葉膠粘在壹起,於葉苞內結黃褐色卵囊,產卵於卵囊中;若產卵於土中時,常選擇低濕、有草叢、向陽、土質較松的田間草地或田埂等處造卵囊產卵,卵囊入土深度為2~3厘米。第二代成蟲於9月中旬為羽化盛期,10月中產卵越冬。

綜合防治措施

(1)稻田附近田間雜草地是稻蝗的滋生基地,因此充分開發利用稻田附近荒地,是防治稻蝗的根本措施。

(2)早春結合修田埂,鏟除田埂1寸深草皮,曬幹或漚肥,以殺死蝗卵。(3)田間蝗蝻發生時,掌握3齡前若蟲集中在田邊雜草上時,選用90%敵百蟲700倍液,或80%敵敵畏8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