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四海什麽意思?

四海什麽意思?

問題壹:文言文中四海是什麽意思 古人認為地球為方,邊緣都是海,分為東南西北四海。文言文中四海普遍指代天下,整個人類。例如“四海之內皆兄弟”便是“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兄弟”的意思

問題二:四海是什麽意思 四海釋義:

1.指全國各地 2.指世界各地 3.豪放、豁達

問題三:四海升平什麽意思 四海升平

基本解釋:

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詞語分開解釋:

四海: 1.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壹。 2.猶言天下,全國各處。 3.指全世界各處。 4.指四鄰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氣派大,性情豪爽交遊很廣泛。 6.神名。 7.中醫學認為人有髓海血海氣海和水谷之海,這四者與天下的四海相應。見《靈樞經.海論》。

升平: 太平:升平氣象|歌舞升平。

問題四:五州四海什麽意思? 10分 五洲四海[wǔ zhōu sì hǎi] ,非“五州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司馬達《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興趣,註視著中國未來的發展。”

“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辨析:

許多人會認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這兩個成語的意思相同,其實不然。二者所指的範圍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後者指我國各地。

全世界由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南極洲七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海洋組成。七大洲中,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合稱為美洲,南極洲是渺無人煙的冰天雪地,所以習慣上用“五洲四海”(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加上四大海洋)泛指世界各地。

我國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五大淡水湖,又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所以習慣上用“五湖四海”指我國各地。“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許多人會認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這兩個成語的意思相同,其實不然。二者所指的範圍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後者指我國各地。

問題五:四海是什麽意思?是否指某種性格? 四海指的是:全國各地,與性格無關;但能以四海為家的人,該是生性豪邁之士吧

問題六:四海聞名是什麽意思 形容人或物非常有名氣。

問題七:德澤四海是什麽意思 恩德惠及各地,壹般用來說上級的決定對下面的影響

問題八:三江四海是什麽意思 氣量大四海:古代儒家相傳之地理觀念,謂普天之下,皆為中國;中國之外,則為四海。而《山海經》之作者,以為四海之內為“海內”,“海內”之中有五山,而中國在焉。四海之外為“海外”,“海外”之外為“大荒”,“大荒”為日月所出入處,且在“海外”與“大荒”之間,尚有許多國家及山嶽在焉。

最早提出“三江”名稱的應是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書》著作。《尚書》中有壹篇《禹貢》,記述了我國九州(即全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質、物產、貢賦、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國最早的壹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該書對揚州(九州之壹,泛指今長江下遊的江蘇、浙江、上海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的介紹為“三江即入,震澤底定。”這裏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長江、黃河、淮河,因長江三角洲地區絕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這些平原主要由長江、黃河、淮河沖積而成。

封建社會中被封建統治者定為必讀的“十三經”(即13部古書)教科書之壹的《周禮》,古代文經學家認為是周公(公元前十壹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兩年後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對周朝的鞏固和發展作了重要貢獻。成王長大後,周公還政成王)所作,當代文經學家從出土的周、秦銅器銘文中,認定《周禮》為戰國時期的作品。《周禮?夏官?職方氏》談到揚州時為“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這是指古揚州壹帶江河縱橫交錯,密集如網的地形特征,與《禹貢》對“三江”的表述相同。

歷史步入漢代以弧,“三江”名稱有了多種解釋。

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學家班固寫成了繼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後的我國第壹部斷代史巨著―――《漢書》。《漢書?地理誌》以今吳淞江和安徽省蕪湖市、江蘇省宜興市間由長江通太湖壹水,並長江下遊稱之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東 *** 鄭玄曾作《周禮註》,認為南江應是贛江(縱貫今江西省,全長864千米,流貫江西的贛南、吉安、鄱陽三大盆地,匯入中國第壹大淡水湖―――鄱陽湖);中江應是岷江(發源於今四川、甘肅、陜西邊界連接的岷山,全長711千米,流域面積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賓市與金沙江匯合後改名為長江);北江應是漢江(又名漢水,發源於陜西省西部,全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68851平方千米,為長江最長的支流,在武漢市區註入長江)。盛弘之對《漢書?地理誌》和援引鄭玄看法的《初學記》中對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荊州記》壹書寫道:長江上遊為南江,長江中遊為中江,長江下遊為北江,合稱為“三江”。

北魏時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466年―527年)十分註意到各地尋訪古跡,觀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區風貌,為前人所註的《水經》作註。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壹部內容豐富、註文20倍於原文、引用典籍多達430多種、詳細記錄了全國1252條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經過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經註》,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是中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註》認為,“三江”應當是《漢書?地理誌》記載的分江水(指據說由今安徽省貴池市分長江水東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實際上這是壹條並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長江通太湖壹水)、北江(長江下遊至出海段)。《水經註》還另引晉朝人郭璞(郭景純)的看法,說岷江、松江(即今吳淞江)、浙江(即今錢塘江)為“三江”。

史書《吳越春秋》記載、浙江(即錢塘江)、浦江(即浦陽江)、剡江(即曹娥江)為“三江”。韋昭《國語》註:松江(即吳淞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