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錯的繁華之地。
出處: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纖陌紅塵,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白話釋義: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壹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仿佛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壹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壹片平坦寬廣的土地,壹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交錯的繁華之地,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壹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誌,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壹味投降,安於江左壹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裏,陶淵明的壹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壹個祖輩父輩僅做過壹任太守壹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誌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壹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內容簡介:
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壹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