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犀牛曾遍布全國,為何滅絕?
自人類誕生以來,毀滅與殺戮便從未停止過。為了欲望,人們挑起爭鬥,發動戰爭,更為了眼前的壹點利益,大肆破壞自然環境。雖然在許多公益人士的呼籲及國家支持下,如今人們也開始對環境、物種等方面重視起來,但曾經逝去的,卻再也無法挽回。
華夏文明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曾有過面積驚人的領土。在這片土地之上,各種各樣的物種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更曾有著犀牛的蹤影。在當時,中國曾有三大類型的犀牛,壹為大獨角犀,二為小獨角犀,三為雙角犀,它們幾乎隨處可見,足跡遍布中華大地。
據考古證明,在距今約3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便曾有犀牛出現。不過當時,人類雖捕殺它,但卻只是為了食用,並沒有影響到犀牛族群的發展。不過到了商朝時,捕殺犀牛之風,卻驟然盛行。據商朝《殷墟文字乙編》記載,當時的商王每次遊獵時,都十分中意獵犀,有壹次竟連獵71頭。而他之所以如此喜歡獵殺犀牛,則大有深意。除犀牛肉可食外,犀牛骨鋒銳無比,足做利器。除此之外,犀牛皮更是堅韌無匹,能擋刀劍,用它制作防禦工具,那簡直是上好的材料。因此除商王好獵殺犀牛外,各封王及貴族都以捕殺犀牛為樂。春秋戰國時,這樣的狀況愈演愈烈。由於戰爭頻繁,鎧甲及盾牌的重要性再次成為重中之重。犀牛皮自此被各國所青睞。與當時戰爭烽火連天所對應的,則是壹場場全國大肆屠殺犀牛的行動。
如《吳越春秋》壹書便記載,由於當時吳國犀牛較多,其皮上乘。因此吳王夫差曾廣屠犀牛,打造了壹支全部身著犀甲,人數多達十萬三千人的強軍,令諸國畏懼。其中“吳戈犀甲”壹詞,更成為了精銳兵甲的代名詞。除此之外,犀牛皮不僅為人所裝備,到了秦朝時,它還被制成了戰車轅馬所披掛的車馬甲。
不過,它畢竟是革甲。當鐵甲技術開始流行,這樣的情況會改善麽?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除部分軍隊依然會采取犀牛皮做甲外,其皮其角其骨更被上流社會當成了高端工藝品和珍貴寶物,屠殺從未有壹刻停止。唐朝時,境內的犀牛數量已極為稀少,到了清朝時,犀牛更是屈指可數。雖然清朝曾下令百姓禁止濫殺犀牛,但官府和貴族卻肆意屠殺犀牛,為的便是奪其角,用以成為自己升官的籌碼。民國後,我國曾經數量龐大的犀牛再難見蹤影,我們也唯有讀史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