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藝術特色探析論文

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藝術特色探析論文

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藝術特色探析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壹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壹種工具。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藝術特色探析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戈特沙爾克是美國第壹位獲得國際聲譽的鋼琴家,也是第壹位采用了美國黑人、克裏奧爾人民間音樂和拉丁美洲音樂節奏和旋律的作曲家,他壹生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本文從戈特沙爾克的主要鋼琴作品入手,探究他音樂創作的道路,探討他的音樂特征和他獨特的音樂風格,讓更多的人了解戈特沙爾克,走進戈特沙爾克。

 關鍵詞:

 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民間音樂;舞蹈性

 壹、戈特沙爾克的生平

 1829年5月8日路易斯莫勞戈特沙爾克(LouisMoreauGottschalk)出生於美國新奧爾良,他的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克裏奧爾人,他有六個兄弟姊妹,住在新奧爾良法國區裏的壹間小屋裏,後來和親戚搬到新奧爾良孔蒂街,他的外祖母和保姆都出生在聖多明格島(後稱海地)。因此,他在那裏接觸到了各種傳統音樂,如克裏奧爾的旋律和加勒比海的節奏,以及悠揚的民歌。他很小就開始演奏鋼琴。音樂天賦很快就顯露出來,1840年小戈特沙爾克在新聖查爾斯酒店首次非正式的公開露面,人們把他稱作為神童。1842年,年僅13歲的戈特沙爾克離開美國前往歐洲進行學習,並意識到要想達到他的音樂目標就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在他13歲就能做出這樣職業化的規劃通常情況都是和父母的雄心壯誌分不開的。從他的信中能清楚地看出,他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在寫給他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很期待我自己在兩年或更短的時間能夠自食其力”。

 然而在歐洲,戈特沙爾克有壹個頗為坎坷的開始,巴黎音樂學院拒絕了他的申請,他只能私下跟隨查爾斯哈萊(KarlHalle)、卡米爾斯塔梅第(Camile-MarieStamaty)和皮埃爾梅裏頓(PierreMalenden)進行學習,之後又師從柏遼茲。1844年舉行的鋼琴首演確立了他職業生涯的開始,並得到了肖邦的高度贊揚,肖邦預測他很快將成為本世紀最重要的鋼琴家之壹。當他享譽歐洲後,於1853年回到美國,舉行了壹系列的音樂會,他可能試圖逃避壹個他認為被自私和虛榮支配的環境,重新適應美國文化這個問題似乎壹直伴隨著他。在今後的歲月裏,他不得不為謀生而開始他走南闖北的日子。

 1854年,戈特沙爾克在古巴停留了很長的時間,他的音樂興趣正逐漸轉向中美洲和南美洲。19世紀60年代,戈特沙爾克確立了他在美國音樂界的地位,很大部分原因都和他的勤奮息息相關,僅用了四個半月的時間就在紐約壹個地方演出了85場音樂會。1865年5月舊金山報紙上這樣提到他:“通過鐵路走遍了95000英裏,舉行了1000場音樂會”。波士頓出版社的音樂雜誌這樣評論道:“說實在的,我們還沒有聽到過比這更輝煌的演奏……他的演奏極其瀟灑、峻峭,表現得雅致而萬無壹失;觸鍵幹凈利落,優美清脆;運指洗練、流暢;音型總是那麽勻稱、確切;快速的八度經過句,操運得其妙驚人。從此,我們也許就品嘗到名家演奏技巧的特有醇味了”。戈特沙爾克在1865年9月遭遇了他人生中的壹個急轉彎,他與他的學生在奧克蘭女修女院的醜聞被曝光後,他不得不離開美國前往南美洲,開始著手他的巡回演出。在那裏他開始了他頻繁的音樂會,他前往智利聖地亞哥、布宜若斯艾利斯、裏約熱內盧等地方舉行音樂會,向南美洲的觀眾展示了他的技藝,贏得了熱烈的贊賞。1869年戈特沙爾克不幸在裏約熱內盧得了黃熱病,苦熬了三個星期後年僅40歲的藝術家在巴西迪如卡地區病逝,由於他的英年早逝使他鮮為人知。

 二、戈特沙爾克的主要鋼琴作品簡析

 《冥想曲“垂死的詩人”》(TheDyingPoet,Op.110)。作品創作於1863年,出版於1865年,是戈特沙爾克的代表作之壹,也是他在音樂會中演奏次數最多的曲子。這是壹首悲傷的作品,6/8拍,降E大調,行板。此曲采用三部曲式寫成,8小節的引子後,如歌的主旋律從低聲部奏出,隨後憂傷的旋律移到高聲部,高聲部采用重復音的出現,把該曲推上了高潮,最後以極弱的力度來終結詩人的情緒。此作品是戈特沙爾克的轉型性的作品,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大都是以舞曲為主,此曲是他在他的父親去世後創作的,悲傷的情緒在曲子中也有深刻體現。《波多黎各的回憶》(SouvenirdePortoRico,Op.31)。作品是壹首拉美風格的作品,副標題為《吉巴羅斯進行曲》或《農民進行曲》(MarchedesGibaros),Gibaros就是當地的農民。

 第壹次聽到這首曲子時,竟有種在聽李斯特壹首未曾面世的作品的錯覺:明快的感覺與鏗鏘節奏的交織,充分發揮著鋼琴的演奏技巧。1853年到1854年間以及1857年到1862年間,戈特沙爾克抵達古巴,在這段時間裏他遊覽了波多黎各、海地等國,這首作品就創作於1857年,取材於波多黎各的壹首聖誕歌曲,2/4拍,降e小調,變奏曲式。在這首作品的創作中,作曲家將四種典型的加勒比海地區的節奏和類似波洛涅茲的節奏融入其中,寫成了壹首變奏曲變奏而成。此曲壹開始從pp開始,經過四次變奏將全曲以ff推向高潮,最後又漸漸地消失在人群中,仿佛讓我們感受到行進樂隊從遠處正朝著我們走來,從身邊經過,又逐漸遠去。《冥想曲“最後的願望”》(TheLastHope,Op.16)。這是壹首為迎合當時觀眾喜好的作品。1853年10月,戈特沙爾克的父親去世,他深深地陷入了沈痛之中。為擔負起家庭的重擔,他不得不到處去演出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此曲也是戈特沙爾克廣為流傳的作品之壹,於1854年出版,傷感中又帶有甜美的感覺。

 作品先以b小調開始,再轉向B大調,是壹首單二部曲式的作品,3/4拍。戈特沙爾克用簡單具有浪漫主義悲歌性的旋律描述出悲傷的情緒,運用了很多快速音群、顫音等華彩手法來表達虔誠的情懷。《西班牙隨想曲“阿拉貢風格霍塔”》(LaJotaAragonesa,CapriceEspagnol,Op.14)。這是戈特沙爾克的代表作之壹,系作曲家為10架鋼琴而作的《華麗的鋼琴交響曲“在薩拉戈薩”》(ElsitiodeZaragoza)的片段。10架鋼琴交響曲堪稱鋼琴史上的首創,曾先後演出過兩次,壹次在馬德裏,壹次在哈瓦那。作品取材於西班牙的'霍達舞曲(Jota),霍達舞曲(Jota)是流行於西班牙阿拉貢(Aragon)地區的壹種民謠和民俗舞蹈,快速地三拍子節奏,壹對或多對男女在壹起以跳躍和旋轉的方式跳起激烈的舞蹈,常采用吉他、鈴鼓、響板、班杜裏亞琴(Bandurria)等樂器來伴奏。戈特沙爾克的這首曲子就是建立在阿拉貢舞曲的基礎上,降E大調,6/8拍,采用三種固定的伴奏音型,歡快、熱情,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音樂的風格。《安達盧希亞的回憶》(Souvenird’Andalousie,Op.22)。這是戈特沙爾克1851年在馬德裏的壹場音樂會上即興創作表演的壹首音樂會隨想曲。作品為d小調,3/4拍。該曲是根據西班牙民間歌舞的旋律進行變奏而創作的,高音區的音色十分鮮明,速度較快,幾乎都由二度和三度音程寫成,三連音的節奏讓我們感受到了西班牙音樂的自由奔放、開朗和熱情。

 三、戈特沙爾克鋼琴作品的藝術特色

 (壹)作品的民間音樂特性

 戈特沙爾克生於美國奧爾良市,他的父親是英國商人,母親是具有法國貴族血統的克裏奧爾人,少年時代曾住在新奧爾良法國區裏,他的外祖母和保姆都出生在聖多明格島,他的祖父在聖羅斯地區做總督時擁有農場和黑奴。因此,在他童年時代就接觸到了各種傳統的民間音樂,少年時代他又到歐洲學習了11年,在接下來用11年的時間旅行、演出,橫跨兩大洲,深入到了民間,接觸到了勞動人民的音樂,撲捉到加勒比海的節奏和種植園的旋律。這些音樂裏包含了很多的舞蹈音樂,使得他的作品也極具舞蹈性。

 (二)跨國界的音樂風格

 戈特沙爾克所處的時期正是民族主義音樂剛剛盛行的時期,他的音樂作品風格既繼承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風格,同時也具有民族樂派的音樂風格。他從小在克裏奧爾音樂的熏陶下成長,又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並在南美各國有壹系列的巡演。他的創作也取材於美國當地印第安人及黑人音樂,從中捕捉到了民間舞蹈的節奏,特別是黑人舞蹈的獨特節奏。並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吸收、利用、揚棄、嘗試和創新。這些經歷使得他最終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作品不僅具有美國本土的克裏奧音樂的特點,同時還具有西班牙音樂和南美洲音樂的特點。

 (三)作品的技術特色

 1.模仿性手法的應用19世紀初鋼琴的發音裝置和擊弦系統都得到了改良,踏板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作曲家力圖用更多的方法將鋼琴的表想力發揮到最大化。戈特沙爾克就常采用壹些創作手法去模仿民間彈撥樂器、打擊樂以及動物的叫聲。如《安達盧希亞的回憶》中就有對吉他的三連音輪指的模仿;《班卓琴》(TheBanjo,Op.15)是利用鋼琴模仿流行於非洲的壹種民間樂器班卓琴的作品;《拉加麗娜》(LaGallina,Op.53)從附點節奏的主題中能聽到模仿母雞的叫聲出現,等等。

 2.舞曲特性節奏在戈特沙爾克的鋼琴音樂裝作中,常采用舞曲特性節奏為主導,具有極強的舞蹈性。《西班牙隨想曲“阿拉貢風格霍塔”》取材於西班牙的霍達舞曲,節奏歡快而活潑。《波多黎各的回憶》取自於波多黎各的壹首聖誕歌曲,采用了南美洲的探戈節奏,節奏豐富而富有熱情。《舞蹈》(Danza,Op.33)壹開始就以法國波爾卡音樂出現,隨後轉入到壹種西班牙舞蹈的哈巴涅拉的節奏上,再加入獨特的切分節奏,更加顯現出舞曲的特征。

 3.炫技手法的運用戈特沙爾克的鋼琴技巧有許多是借鑒李斯特的技巧,但他的作品中很少使用輝煌的技巧,他偏愛使用高音區的明亮音色並在高音區做出華麗的炫技,更多的是使用重復音、顫音、裝飾音和經過句,以及使用大量的切分節奏,從而表現出輕快和活潑的舞蹈性。如在《巴西國歌變奏曲》(GrandeFantaisietriomphaleOp.69)和《波多黎各的回憶》中,他都采用了和弦震音以及切分節奏的創作手法,這些炫技手法使作品更加絢麗,具有迷人的魅力。

 結語

 19世紀的美國音樂正如海綿般不斷地吸收著歐洲音樂帶來的精華,在20世紀之前美國的音樂都是用歐洲音樂的標準來建立的,是戈特沙爾克把美國音樂推向了世界。戈特沙爾克從小的生活環境和各地的巡演經歷給他的創作提供了多民族的音樂創作要素,他到民間捕捉到了勞動人民的音樂,吸引著他創造出新奇而獨具特色的音樂,使這些民間的舞蹈和歌曲能夠以鋼琴音樂的形式得到充分的展示,他對美國音樂尋找自身民族特色的探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