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州梆子(山西),遼南戲(遼寧),黃龍戲(吉林),柳琴戲(山東),揚劇(江蘇)。
1、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蒲州梆子,因發源於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陜西省、甘肅省西北壹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Ⅳ-19。
2、遼南戲
遼南戲是遼寧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壹。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3、黃龍戲
黃龍戲,吉林省農安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黃龍戲的雛形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末,因農安縣在遼、金時期曾是黃龍府,1959年據此正式將該劇種定名為黃龍戲。
黃龍戲以“此地影”(當地民間藝人對本地皮影戲的俗稱)音樂為基礎,融合了東北的民間小調、戲曲曲牌、皮影專調、薩滿腔、神調等多種音樂,形成了獨立劇種。它擁有高亢、粗獷又樸實,鮮活又細膩的獨特唱腔和音樂風格。
2008年6月7日,黃龍戲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為Ⅳ-101。
4、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莊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莊壹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
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3。
5、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壹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醜等,重視醜、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入選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百度百科——蒲州梆子
百度百科——遼南戲
百度百科——黃龍戲
百度百科——柳琴戲
百度百科——揚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