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威克外傳》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講述壹位獨身的老紳士匹克威克先生,是壹個“名流”,也是壹個“學者”,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壹個社團(“匹克威克社”)的創辦人。他帶著幾個“匹克威克派”出去遊歷,壹路碰到了種種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經過大約兩年,他的追隨者和他自己都覺得遊歷夠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實行了“退隱”,故事也就此結束了。
作品表現了作者對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作者把批判的矛頭首先指向了當時的黨派制度與選舉制度。英國君主立憲制度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黨派、選舉制度是其基本前提之壹,但在狄更斯的小說中,這本應十分嚴肅的東西卻成為壹幅滑稽、否定的諷刺畫。
《匹克威克外傳》中,伊頓斯威爾的藍黨與淺黃黨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然而為了黨派的利益,它們裝出有重大分歧的樣子,互相對立、互相拆臺,在壹切小事情上制造糾紛。他們把壹切問題都變成黨派之爭,互相掣肘,以致什麽事情都辦不成,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選舉更是壹場鬧劇。兩黨為了在選舉中獲勝,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壹方在另壹方的投票人的酒裏放麻醉藥,使他們昏睡不能參加投票。另壹方則收買替對方拉投票人的馬車夫,要他故意讓馬車出事,把這些投票人翻在河裏。
兩黨的候選人則在代理人的安排下,做著各種拉攏投票人的努力——與選民見面,握手,拍男人的肩膀,吻小孩的臉蛋,壹切都按程序進行。有的則幹脆舉辦茶會,給到會的婦女每人發壹把7先令6便士的綠陽傘,以便她們及其家人投自己壹方的票。在這種情況下,選舉名存實亡。
擴展資料
《匹克威克外傳》作於1836—1837年,是狄更斯第壹個創作時期的代表作品。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是資產階級進行議會改革的年代,也是憲章運動活躍的年代。這壹時期,英國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還不是十分尖銳。
因此在《匹克威克外傳》中,對英國社會、道德的批判的思想內涵尚不占主要地位。相反,狄更斯對英國社會存在著樂觀主義的幻想,相信正直善良必然會戰勝陰險邪惡,光明就在前面。
1836年,當狄更斯在文壇上小有名氣時,壹個當時已經成名的通俗畫家西摩先生看中了狄更斯的才能,向壹家出版社推薦,建議由自己畫滑稽連環畫,而由狄更斯寫文字說明。
青年狄更斯不願意就畫作文,而要求由自己寫文章廣泛地描繪英國的風光和人物,由西摩先生根據作品的要求畫插圖。雙方同意後,狄更斯寫了關於匹克威克先生出外遊歷的文章,就是《匹克威克外傳》。
百度百科-《匹克威克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