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黴素的副作用;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有腹瀉、惡心、嘔吐、胃絞痛、口舌疼痛、胃納減退等,其發生率與劑量大小有關。
(2)過敏反應表現為藥物熱、皮疹、嗜酸粒細胞增多等,發生率為0.5—1%。
可引起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瀉.藥熱,皮疹.個別病例有頭痛.口服後可出現偽膜性結腸炎.劑量過大時耳鳴,聽力損害.也可有急性胰腺炎及血液粒細胞減少.
[不良反應的特點]本品是目前應用的抗生素中毒性最低的,但膽汁蓄積是其嚴重的並發癥。口服、肌註或靜註常見有局部刺激。過敏反應罕見,臨床報告不足0.5%,主要為斑氏疹、瘙癢、蕁麻疹及血管神經性水腫。尚未見致癌的報告。
[消化系統]可出現腹部不適、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及不同程度的直腸激惹癥狀。其發生率比四環素高,可達5%~30%。在新生兒可有幽門痙攣,常在用藥後1~2天出現。給予本品後約10%病人的AST及ALT明顯升高。在兒童每天用量40mg/kg則出現氨基轉移酶升高,而20μg/kg則不升高。酯化的紅黴素約有2%~4%的病人出現膽汁蓄積性肝損害。這種反應壹般在開始治療後10~24天出現;如第二次再用則出現較早,並可伴有皮疹,末梢血液中嗜酸細胞增多。因之可以認為此種損害為過敏反應。本品所致之膽汁蓄積,其臨床表現很不壹致,開始為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瘙癢及黃疸,但也可能開始為嚴重的急性上腹部疼痛或右季肋下壓痛,很似急腹癥或阻塞性黃疸的臨床表現。通常癥狀出現在用藥後10~14天。血清中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及氨基轉移酶升高。組織學檢查為典型的肝內膽汁郁滯及門脈周圍炎癥浸潤,伴有淋巴細胞、中性細胞及不呈比例的嗜酸細胞增多。如立即停用紅黴素,臨床癥狀可迅速改善。上述反應僅為酯化紅黴素所產生,認為此乃酯化紅黴素吸收較好,對肝細胞穿透能力較強所致。
[特殊器官]大劑量紅黴素的應用偶可引起耳鳴和聽覺障礙(暫時性),壹般發生於靜脈給藥或伴有腎功能減退和/或肝臟損害者以及與耳毒性藥物合用之時。嬰兒口服無味紅黴素後可出現增生性幽門狹窄,口服紅黴素後也有出現偽膜性腸炎者。應用紅黴素期間尿中兒茶酚胺、17-羥固醇和血清氨基轉移酶有增高現象,血清葉酸和尿雌性醇(esterol)有降低情況。
[過敏反應]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約為0.5%,表現為藥熱、蕁麻疹,偶可產生其他藥疹。
紅黴素的不良反應的:1.口服本品後會發生惡心、嘔吐、腹部不適、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偶見腸道菌叢改變致膜性腸炎等,其發生率與劑量大小有關。
乳糖酸紅黴素靜註易引起血栓性靜脈炎。註入肌肉或皮下會引起劇痛、局部硬結甚至壞死。紅黴素酯化劑久用能損害肝臟,導致轉氨酶升高、出現黃疸等,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可見蕁麻疹、藥物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發生率為0.5%~1%。因此,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照醫囑用藥,壹般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