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臺是古代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信息的高臺。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是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烽火臺的建築結構:
烽火臺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臺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烽火臺壹般獨立構築,也有三、五個成犄角配置為烽堠群的,烽火臺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
烽火臺之間距離壹般約為十裏,通常選擇易於相互了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明代也有距離5裏左右的,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烽火臺的主要功能:
烽火臺其作用主要是便於偵查,同時有敵入侵時,可以燃燒稻草等可燃物,這樣可以用煙火通報敵情,以讓下壹個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臺、墻臺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敵臺可充作傳遞烽火信息的墩臺,沒有敵臺也沒有適於點烽的墻臺的地方,按傳烽路線必須建有烽火臺。
烽火臺的典故: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末年的歷史事件。周幽王為博褒姒壹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導致諸侯們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西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