擄的讀音是:lǔ。
“擄”字的本義是抓住、擒拿,早期多用於戰爭中俘虜敵方士兵、平民等。“擄”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掠也,曰擄。從手,六聲。”這個解釋說明了“擄”字的構成和音韻特點,但並沒有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擄”字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重要的應用。
例如,在(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就有“擄騎真遊矣”這樣的描述,意指馬車和騎馬的人們在林中奔跑嬉戲,這裏的“擄”是指騎馬飛奔的意思。此外,“擄”字也在壹些成語和典故中出現。例如,“擄人勒索”、“擄人勒贖”等成語都是形容不好的行為。還有《左傳》中的“楚人擄婦”,講的是(楚國)搶奪齊國的美女,引發了壹場戰爭。
楚人擄婦:
《左傳》中有這樣壹個故事:“楚元王年間,楚人攻取了(齊國)的婦女,(齊國)派使者前來討要。楚元王問臣子如何處理此事,大臣們都希望將婦女歸還(齊國)。但是,楚懷王不願意,他認為(齊國)的女子已經在(楚國),就應該留在(楚國),不應該歸還給(齊國)。結果,(齊國)派兵攻打(楚國),楚懷王被迫歸還了婦女。”
這個故事中,(楚國)擄奪齊國的婦女,引起了(齊國)的不滿和憤怒,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這也說明了“擄”字的含義是非法地占有別人的人或物,是壹種侵權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壹方面,這個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被動地位。在戰爭中,女性常常被視為戰利品,成為勝利者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