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雲南來到北京上大學的,在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沒有背景、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市場、沒有產品,可以說是個地地道道的?五無?人員。
但由於我在初中、高中時就愛寫作。上了大學後,我就兼職到《信息產業報》當編輯,然後利用這個平臺不斷地寫文章,以此掙到足夠的錢來買臺臺式機。那時要買壹臺臺式機很貴,壹臺電腦就得兩三萬。
我就這樣壹邊上學,壹邊打工,壹邊寫文章,積累下了購買第壹臺臺式機的錢。
在有了臺式機之後,我學會了五筆字型打字,我就用電腦代替手工寫作,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就創作完成了第壹本小說。哪時還不像現在有互聯網,可以寫網絡小說,通過在網上連載就能掙到錢,當時只能通過傳統的紙質出版。
在我的小說《青山依舊在》創作完成後,在《信息產業報》第三編輯部主任李碌興的幫助下,我的小說很快就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圖書出版上市後不久,我的小說就被北京電臺藝術中心看中。他們就通過出版社找到我,讓我把小說改編成電視劇。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改編壹集45分鐘的電視劇的報酬沒有現在高。當時我改編壹集,電視臺還是按最高標準給我編劇費,也才八千塊壹集。最後我的小說按規定被改編成二十集的電視劇。就這樣,我第壹次掙到了十六萬。
有了這十六萬後,我在大學畢業後就用這筆錢成立了壹家文化公司,進入圖書出版業。幾年後,我就做到了資產過千萬。資產概念比較廣,有固定資產,流動資產,有些可以直接轉換成現金,有些則很難甚至就不能轉換成現金。單單說有型的可流動的資產,僅靠積累,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