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和見證。以“青春棚”、炕床、底樓式四合院為其主要特征的他留民居,無論是古住宅還是現代民房,無不活生生地映現著傳承著他留文化的內涵。 據考證,在明嘉靖至萬歷年間,他留人便有了自己的民居風格。原密布於古城內,可謂是鱗次櫛比,院落起伏,只可惜毀於清末兵燹。現僅剩十余處零散古宅,其中建於同治年間的蘭氏祖屋是其代表,由於保護完好,風貌猶存,清晰可見當年的生活情景。 “蒼山佩古泉,底樓飛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先民生活的陽茂紅山(他留山)壹帶,森林茂密,土層深厚,地下水資源豐富,處處湧泉如流。古城外的廟林古泉,至今銀龍般奔騰不息,古城內數十口尚存的古井也是證明,先民們緊依蒼山綠林,傍泉築宅,與自然融為壹體。這個傳統延續至今,他留人建房必先蔔地擇泉。
外觀看古民居,青瓦白墻捎帶鬥拱飛檐,由四貼柱三間開樓房,方方合圍,呈布局謹嚴的四合院,完全為漢氏土木結構建築,與漢族民居無異。結構上卻顯得低矮小巧別致,特別是樓很低,人不能直立行走。相傳是朝廷有規定,他留民居高不得超過壹丈四尺九。這樣,就呈現出壹派底樓寬室、撲地相連的景象。藝術上雕梁畫棟富於彩繪朱刻,特別是堂屋門窗、裝飾可與大理白族門窗相媲美。“轉羅”建築,浮雕清湛,繪畫優美。圖案多為龍鳳獅虎、日月星雲、花鳥魚蟲等,栩栩如生。 “青春棚”壹詞在他留語中並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稱為“棚”。他留語表示“青春棚”的詞有三個。壹是“祖瑪日喀”,意為姑娘睡覺的地方。二是“擦拉麽何各”,“擦拉麽”意為年輕的姑娘,“何各”意為“棚子”,合起來就為年輕姑娘的棚子;第三個詞是“何各峽喀”,“峽喀”意為玩耍,合起來即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壹詞是在1982年蘭紹增、蘭紹吉、陳振華幾個人所起。從此“青春棚”壹詞便流傳開來,並見諸於報端。
細細考察,“青春棚”並無神秘可言。只是姑娘成年,父母在院中為女兒搭建的壹間房子,姑娘在此居住,交往異性。房子壹般極其簡陋,搭在正房的對面或是正房的耳房。我們見到的壹間青春棚描述如下:房子面積有七、八平方米,門大概有1.6—1.7米,屋頂距地面2米左右。房頂架以橫梁,上面覆以樹枝。屋內極其簡陋。壹進門左側有壹張床,床為木板床,寬約1.5—2米,掛以白色墳帳。對面靠墻有壹桌,非常破舊,桌上擺放鏡子、書、花、杯子。桌上方吊以自制的花團,用煙紙折疊。床為木板床,墻上貼滿了周慧敏、張芳、孫耀威等人的明星照。
這就是青春棚的構造,及內部的全部設施。雖然簡陋,但他留姑娘卻要在這裏度過自誌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時光,進行結交異性的活動。 他留人在十五、六歲時行成年禮,女孩子較為隆重,其儀式就是將白裙子換成黑裙子。行過禮後,就可以結交異性。但是,他留姑娘在棚中接待異性或不夥子串棚子都必須先取得壹項資格認可,即“過七關”,過不完七關的姑娘,沒有人串她的棚子;過不完七關的小夥子,也不會有人接待他。
所謂“過七關”,實際上就是在正式與異性結交之前先交往七個人,每壹個人為壹關。雖然姑娘小夥子在小的時候曾跟年輕人到大姑娘的棚中玩耍過,見習過。但輪到自己結交異性時,還需要引導,親身體驗,所以過七關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謂的實習。
過七關時,由過關人的朋友和或親戚A(此人已過完七關)把過關人介紹給另壹個已過完七關的人B,第壹關就由B給過關人過。此後六關由B負責給過關人介紹六個異性給過關人過關。在A向B提出要求時,B必須保證幫過關人過完七關,並向A交納壹些抵押物,如過不完,則抵押物歸A。
第壹關叫“查吾傣”,意為開頭。過完第壹關叫“查布磯”,意為過獨木橋。
第二關叫“查阿竹”,意為筷子。
第三關叫“查鍋羅”,“鍋羅”意為鍋樁石。
第四關叫“查牙造”,“牙造”為婦女的織布架子。
第五關叫“查慮牙”,“慮牙”意為葫蘆。
第六關叫“查刷拉”,“刷拉”意為紡線的紡車。
第七關叫“查傣秋”,“傣秋”意為秋千架。
過七關的名字起得都非常巧妙,如獨木橋暗示“壹”,筷子暗示“二”,鍋樁石三塊暗示“三”,紡車四個角暗示“四”,葫蘆的五個調暗示“五”,紡車的輪子為六邊形暗示“六”,秋千的組成部分七根桿暗示“七”。這些名字在過七關的考驗中,都表示不穩定,如過獨木橋表示形單影只;筷子用完後壹起洗,下壹頓飯用的與這壹頓飯用的就會不壹樣,意味著換來換去;鍋樁石三塊指異性關系復雜;四個角的紡車哐哐當當表示不穩;葫蘆笙五個調子各吹各的調,紡車轉來轉去,秋千搖來晃去。因此過到七關的任何壹關,關系都不會穩定,但過完七關就有資格進青春棚。
過七關在過去相當嚴格,女孩子必須接連七個晚上過完,但近代卻不那麽嚴格。如雙河的海某某(女,五十四歲)過七關時,第壹關就是由壹個作客的男子介紹的,第二關為姑媽介紹的,第三關由村內的男夥伴領來的,第四關為鄰村的小夥子領來的,第五,第六,第七都是由相當年齡的女伴帶來的,而且七關也沒有連著過。在現代的年輕人中,此種現象已幾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