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歷史愛好者,我來回答妳的問題。
原因就是禮崩樂壞,所謂的禮崩樂壞其實是很籠統的壹種說法。我們先來簡單聊壹下西周的覆滅,東周的建立。這裏就要提到壹件人盡皆知的事情——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對褒姒極為寵愛,不惜用諸侯勤王,累得氣喘籲籲的樣子來博得愛妃壹笑,之後又將褒姒封為王後。
原王後的娘家申侯引戎狄之兵攻破鎬京,幽王連同太子伯服在戰亂中被殺,王妃褒姒自裁。壹把大火將昔日盛極壹時的帝都燒得只剩些斷壁殘垣。府庫財貨掠劫壹空,被源源不斷地運回西戎。
這裏所講的禮崩樂壞是指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壞,最早最深刻的破壞者就是周王室自身,王室都違禁,各諸侯國自然也不會遵守,這便影響到後來的政局。
鎬京之亂平定後,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廢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壹方面,大力擁戴平王的申侯自然有引戎兵禍亂鎬京的失德之處;另壹方面,作為廢太子的宜臼繼位怕也是有些不合禮制之處的。
與此同時,虢公翰於攜地擁立為攜王的王子姬余繼位為周攜王,畢竟幽王及太子伯服已死、宜臼先被廢太子之位,又被驅逐出鎬京,此時由宣王幼子姬余繼位,於宗法禮制而言,倒也並無悖逆之處。更有其施政包容的理念也為諸多諸侯國所贊賞。
所以,當周攜王於鄭武公、晉文侯合力攻伐中,兵敗身亡,“二王並立”的局面終結後,周平王雖然實現了周王室內部政治的穩定,卻喪失了政治上的權威性,埋下了東周以後“諸侯不朝”的禍患。
東周建立之後,領地進壹步縮小,國家財政捉襟見肘,甚至到了拮據的地步,因為周王室的種種作為,導致諸侯國也不再尊重,也就有了,後來割據的局面。
孔子雖然壹直提倡恢復周公曾經的禮樂制度,但這在亂世之中是肯定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