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肖邦的資料

肖邦的資料

弗雷德裏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裏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法語)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作曲家

代表作:馬祖卡舞曲、圓舞曲

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度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壹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鬥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壹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壹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姐姐路德維卡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生平

[編輯本段]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壹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壹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壹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壹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鬥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壹部代表作《第壹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壹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鬥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裏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壹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沈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沈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壹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壹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裏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壹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創作時期

[編輯本段]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壹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壹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向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樸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壹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壹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壹短暫的時間裏,肖邦的創作出現了壹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壹起,構成壹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壹,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壹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壹首感情溫存、深沈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壹,傾註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壹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壹種沈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壹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采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托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壹。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樸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誌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壹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沈、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壹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壹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註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壹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樸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壹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壹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沈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象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壹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壹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戰馬奔馳、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壹起,形成了壹股洶湧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壹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裏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壹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壹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傳世名作

[編輯本段]

1.《夜曲》

《夜曲》為英國作曲家費爾德(1782—1837)所首創。他采用平靜的和弦伴奏下的優美旋律這種形式,表現夜的幽靜和夢幻的情調。肖邦繼承了這種形式,又極大地發展、創新了這種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當多樣的意境,甚至是熱情的戲劇性形象。令人驚疑的是,無論音樂多麽復雜、激動,卻仍不失“夜”的總的感覺。由於肖邦賦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後人都將《夜曲》看作是肖邦創作特有的標誌之壹。

肖邦的21首夜曲,幾乎每壹首都是那麽迷人。其中最為廣大聽眾熟悉的可能是第二號《bE大調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開始是聖詠般的和弦進行,從容而又威嚴,蘊涵著內在的力量。這力量開始是片斷的顯露,逐漸積累,顯露的片斷在增大,終於,釀成雙手八度齊奏從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發,此時,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晝”了。經過中段的暴發,“夜”再也無法平靜,當第壹段再現時,同樣的曲調用了織體完全不同的伴奏,原來嚴整的節奏現在變成了惶惶不安的三連音,音樂變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壹段擴充的終止後,才勉強安靜下來,最後消失在延長音裏,可留下的沈重心緒始終沒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個大小調上寫了24首《前奏曲》。關於這些樂曲,曾有各種不同的評說。有的認為是《練習曲》的雛形,甚至認為有些是草稿,有的認為是音樂的格言,有的認為是即興式的音樂意念,類似“音樂瞬間”。有的鋼琴家將24首當作壹個套曲,從頭至尾連續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組合。的確,這些作品有長有短、情趣各異、手法多樣,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五顏六色。

我們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後人將其出版後都公認是音樂的珍品。由此判斷,肖邦對正式發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嚴肅的。既然肖邦於1839年將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會是草稿。事實上,隨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珍愛這些《前奏曲》。下面介紹其中常被演奏的兩首。

第15號《bD大調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這裏又遇上了別人為樂曲起名的事情。說來耐人尋味,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之壹,但是肖邦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卻從不為自己的作品加上壹個說明音樂內容的曲名。對於別人給他的樂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見,浪漫主義音樂,根本上在於音樂的氣質本身,不在於有名無名。肖邦反對壹個具體的名稱,說明他的音樂有廣泛的概括性。所以,我們欣賞那些已被命名的樂曲時,只能將名稱作為理解的壹個媒介,壹個入門的途徑,絕對不必限制自己聯想、體驗的自由。比如這首《雨滴》的得名,顯然是伴奏部中壹個bA(#G)音,幾乎從頭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穩的律動上,持續不停,恰似從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絕於耳,行板:

雨滴聲襯托出恬靜,心中升出高尚、美麗的歌。隨著雨滴聲聲,慢慢地,思緒轉向沈重,在低音區出現了小調的曲調,雨滴聲化為了宏亮的鐘聲,心情激動起來。最後又回到開頭的安靜,仍在雨滴聲中結束。

第24首《d小調前奏曲》,有人稱之為《雷雨時的祈禱》。這裏確有雷雨閃電的氣氛而“祈禱”,則絕無此事。這首作品與《革命練習曲》寫於同時,也同樣是沙皇俄國軍隊攻占華沙這壹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驚濤駭浪。所以,音樂的性質與《革命練習曲》相似。所不同的,這裏只有憤怒,“來不及”在悲哀中逗留;這裏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撓,已經沒有眼淚。左手低音從頭至尾這樣轟鳴,似沈雷,如戰鼓:

主題音調堅定、果敢,壹派英姿:沖擊力直達末尾,最後三次猛擊鋼琴最低音區的主音D,以表達作曲家那義無反顧、鋼鐵般堅強的意誌。

3.《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另壹個獨特的創作領域。在整個鋼琴音樂文獻中,提起《瑪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瑪祖卡》。但唯有肖邦寫了大量的、閃耀著特異光彩的《瑪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瑪祖卡》也很特殊。壹是這批作品,最具波蘭泥土的芳香。另外,這是他較少帶有戲劇性、悲劇性成分的創作領域之壹。

瑪祖卡舞,是波蘭瑪祖維亞地方的民間舞蹈。它的音樂,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節奏是:

此外還有庫亞維亞克舞曲和奧別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瑪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種舞曲的特點創作出來的。瑪祖卡舞曲的典型節奏,在肖邦《瑪祖卡舞曲》中經常顯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應用它,遠不是刻板地重復民間節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間音樂的精華,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準創造出來的。和聲、調式更有肖邦獨出心裁的創造。盡管如此,《瑪祖卡舞曲》的波蘭鄉土風格毫不減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詩意的風度,婷婷玉立於鋼琴音樂的百花園之中。評論家們說,《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對故鄉、土地、人民和對人民光輝精神的生動感覺,是波蘭人民的“整個靈魂”。

由於《瑪祖卡舞曲》是這麽波蘭化的音樂,有位波蘭鋼琴家說只有波蘭人才能彈好。然而,值得中國人自豪的壹件事是,1955年在華沙舉行了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國鋼琴家傅聰不但獲得了第三名,而且還得了《瑪祖卡》的最佳演奏獎。

分類作品

[編輯本段]

(Op代表作品編碼,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號的第三首)

1,圓舞曲(華爾滋) (Waltzes)

蕭邦著名的圓舞曲,相信小朋友壹定聽過!這些圓舞曲是蕭邦在維也納時,運用維也納華爾滋三拍的節奏,加上優美的曲調與抒情性,同時也發輝高度的鋼琴技巧,因此蕭邦的圓舞曲適合聆賞與演奏,比較不適合跳舞喔!

◎第1號圓舞曲降E大調Op. 18

◎第3號華麗圓舞曲a小調Op. 34-1

◎第6號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Op. 64-1

小狗圓舞曲是描述喬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壹首曲子,因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稱為「小圓舞曲」(Minute)

◎第7號圓舞曲升c小調Op. 64-2

◎第8號圓舞曲降A大調Op. 64-3

◎第9號圓舞曲降A大調Op. 69-1

◎第10號圓舞曲b小調Op. 69-2

◎第14號圓舞曲e小調Op.Posth

2,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s)

蕭邦不太喜歡管弦樂器,所以他的鋼琴協奏曲(以鋼琴為主,管弦樂搭配的曲子)也只有兩首而已。第二號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就是寫給初戀情人的優美「情書」,大家可以聽聽看唷!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壹樂章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二樂章

◎第2號鋼琴協奏曲f小調Op.21第三樂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鋼琴師兼作曲家菲爾德首創的曲式,以優美的旋律為主。蕭邦受他的影響,第壹首夜曲也已旋律為主,但後來的夜曲則加上更豐富的內容,不單是優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蕭邦獨特風格的夜曲。

◎第1號夜曲降b小調Op.9-1

◎第2號夜曲降E大調Op.9-2

4,練習曲(Etudes)

學鋼琴的人,壹定會彈到蕭邦的練習曲!這些曲子運用了高度的鋼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還有三或六度的連續平行等等。不過這些練習曲並不只是教學用的,而是同時兼具藝術性,演奏者必須兼顧技巧、節奏、旋律、和聲還有音樂的情緒表現,所以還是很到受樂迷的喜愛。

◎第3號練習曲E大調「離別」 Op.10-3

這首練習曲是蕭邦離開波蘭前往巴黎時的創作,離開祖國與思念故鄉的感情都表露無遺。

◎第5號練習曲降G小調「黑鍵」Black Key Op10No.5

◎第12號練習曲c小調「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這首是蕭邦在聽到波蘭遭俄國攻占時所創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蕭邦晚年為了籌措療養的旅費而創作的曲子。

◎第4號前奏曲e小調「窒息」Suffocation

◎第11號前奏曲B大調「蜻蜓」Dragon Fly

◎第15號前奏曲降D大調「雨滴」Raindrop

◎這首前奏曲左手規律的節奏像雨滴的聲音,因此得名。

◎第23號前奏曲F大調「快樂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號前奏曲降D大調「暴風雨」The Storm

6,波蘭舞曲(Polonaises)

波蘭舞曲是以宮廷為中心,華麗而壯大的民族舞曲。蕭邦七歲時就創作了兩首波蘭舞曲(G小調與降B大調),而後來的創作不但有舞曲,還有波蘭語的詩喔!

◎第三號波蘭舞曲A大調「軍隊」MilitaryOp.40-1

象征波蘭旗士精神的宏偉。

◎第六號波蘭舞曲降A大調「英雄」HeroicOp.53

7,馬祖卡舞曲(Mazurkas)

馬祖卡舞曲是波蘭東普魯士與俄國之間壹帶,屬於農民的民族舞曲,熱愛祖國的蕭邦創作了55首馬祖卡舞曲,將思鄉的情感轉化為豐富的旋律。

第五號馬祖卡舞曲降B大調Op.7-1

8,奏鳴曲(Sonatas)

蕭邦不喜歡被固定的奏鳴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創作當中只有二首奏鳴曲而已。其中第二號的第三樂章的「送葬」進行曲,是西方葬禮中的送葬曲。

◎第二號奏鳴曲降b小調Op.35第三樂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蕭邦的名曲:

◎幻想即興曲升c小調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調BarcarolleOp.60

◎第4號敘事曲f小調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興幻想曲)

評價

[編輯本段]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壹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凈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特別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壹系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壹切因素融合在壹起,形成了壹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