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新聞史上最著名的失蹤者儲安平,都說了什麽話

新聞史上最著名的失蹤者儲安平,都說了什麽話

對於大陸的公眾而言,如果說殷海光算是壹個“思想史上的失蹤者”的話,那麽,儲安平則算是壹個真正的失蹤者了,不但思想史、新聞史上鮮有提及,他本人的生死至今都是壹個謎,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2015年5月19日,儲安平的衣冠冢,落戶宜興西郊外的龍墅公墓,這裏是儲安平的故鄉。由於儲安平在文革時失蹤後,不僅屍骨無還,骨灰無處可尋,甚至連逝者生前的衣物也無法找尋。據當地媒體報道,所謂“衣冠冢”,就是壹幀塑封照片、壹本塑封書籍,相片及書包裹在壹方紅布裏,裝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壹只陶壇內,由儲安平的子女為父親落葬。

至此,從1966年算起,失蹤長達50年的儲安平,終於有了可供憑吊追思之所。

儲安平,在1949年以前,作為著名的評論家,曾創辦《觀察》雜誌,擔任社長和主編。1949年以後,曾出任光明日報社總編、九三學社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57年因在《光明日報》發表《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著名的“黨天下”發言),反右運動開始後迅速被作為典型打倒。文革中遭迫害,生死不明,至今未被平反。

對於儲安平,《儲安平傳》作者韓戍曾高度評價:“獨立創辦《觀察》周刊,集合百余位壹流學者論政,將雜誌打造為國***內戰時期知識分子最主要的輿論陣地,開創了新聞史上著名的‘儲安平時代’。”

儲安平的評論,主要是1949年以前發表在《客觀》、《觀察》雜誌的政論,尤其是後者。學者張新穎認為這些文字“最能體現儲安平的信仰、思想、性格和工作作風”。學者謝泳在《儲安平與<觀察>》中曾如是評價儲安平的評論:“作為時評,壹般來講,當歷史發生變化,人們對具體事件不再抱有興趣的時候,這些時評的價值也就只剩下歷史價值了。只有對歷史發生興趣的人才會重新翻檢。但儲安平的《觀察》時評卻好像是為今天而寫的。”

這些應該是對儲安平評論的最高評價,半個多世紀之後,再次打量那些文字,不禁撫卷長嘆。萬馬齊喑的時代,文人報國的路徑並不算多,傅斯年曾說,“與其入政府不如組黨,與其組黨,不如辦報。”在“言路狹窄、放言論事,處處顧忌”的時期,儲安平選擇的是創辦《觀察》,以言論政。

他在《觀察》創刊詞《我們的誌趣和態度》中明確提出了“民主、自由、進步、理性”的基本立場,亮明了“公平的、獨立的、建設的、客觀的”的態度。字裏行間,可以讀到儲安平的真誠,乃至政治上的理想化。他認為這些追求都是理所當然的,“國家政策必須容許人民討論,政府進退必須由人民決定,而壹切施政必須對人民負責。”

以言論政,不易,無所偏倚,尤難。而像儲安平這樣旗幟鮮明擺明“無所偏倚”的,更為可貴。他寫道:“我們這個刊物第壹個企圖,要對國事發表意見。意見在性質上無論是消極的批評或積極的建議,其動機則無不出於至誠。這個刊物確是壹個發表政論的刊物,然而決不是壹個政治鬥爭的刊物。我們除大體上代表著壹般自由思想分子,並替善良的廣大人民說話以外,我們背後另無任何組織。我們對於政府、執政黨、反對黨,都將作毫無偏袒的評論;我們對於他們有所評論,僅僅因為他們在國家的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儲安平在代表作《失敗的統治》中指出:“作者以為國民黨執政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他所采用以維護其政權的方法;只此壹著,毀壞全局。”而這“壹著”,就是“只知以加強‘政治的控制’來維護其既得的政權。”他給出的建議是:“20年的歷史說明單靠消極的政治控制維護不了既得的政權;這條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壹個執政的政黨,必須以政績來維護其既得的政權。能如此,國家有利,黨亦有利;否則,國家也許有前途,而黨決決無前途。”

包括《中國的時局》、《政府應對紐約<下午報>的攻擊采取步驟表明態度》、《大局浮動,學潮如火》、《壹場爛汙》、《評浦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訪華報告》、《第二個聞壹多事件萬萬制造不得》、《政府利刃,指向<觀察>》在內的諸多名篇,讀來沈重,也得以看到儲安平所表現出對政治的極大熱情。這種熱情,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出於對政治的調查研究和專註鉆研。

在專著《英國采風錄》中,儲安平對英國的王、後、國會、上院、下院、內閣、首相、大憲章、自由主義、種族等問題逐壹剖析。名為“采風”,他關註的是,“多年以來,英國為壹強國而中國為壹弱國,壹強壹弱的道理究竟何在?”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儲安平的這本書完全算得上是《論英國的民主》。

與其他評論名家相比,儲安平或許更為純粹壹些。在抗爭時期與其壹起辦報的馮英子評價說,他的理想就是以言論政,靠言論的力量影響政府的決策,“我們平時的職業,就是議論政事。”

儲安平曾說,“我們的目的乃在替國家培養壹點自由思想的種子,因為我們認為替國家培養這種‘種子’,就是替國家培養元氣。”

這回到了評論本身,評論有什麽用?說到底,評論首先是要啟蒙,觀念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儲安平才會在自己這個“公民讀本”中,播撒自由思想的種子。

儲安平生於江蘇宜興,那座不大的小城,我已去過多次,作為“陶醉中國”的陶都,紫砂壺天下聞名,可惜已經看不到儲安平的影子了,我壹直試圖在那裏尋找儲安平壹生理想的起源,未果。

下次去宜興,倒可以去龍墅公墓,憑吊壹下他的衣冠冢。

時間雖老,理想仍在,而堅守理想的人,卻失蹤了。好在,自由思想的種子,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