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
1.城市社區:指在特定的區域內,由從事各種非農業勞動的密集人口所組成的社會。
2.城市社區特點:人口集中,導質性強;經濟和其他活動頻繁;具有各種復雜的制度、信仰、語言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具有結構復雜的各種群體和組織;家庭的規模和職能縮小,血緣關系淡化,人際關系較松散;思想,政治,文化相對發達。
3.農村社區:指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區域社會。
4.農村社區特點:人口密度低,同質性強,較少流動;經濟活動簡單;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受到傳統勢力影響大;組織結構簡單,職業分工遠不如城市復雜;家庭在生活中期最重要的作用,血緣關系濃厚,人際關系密切。
(壹) 社區互動與協調發展
在當代轉型社會中,社區不論其類別如何,都是壹個與外界相連的開放系統。不同類型社區間的互動對於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社區是人類聚落的初始形態。與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相對應,它具有以下?些特點:
(l)人際關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2)人口同質性強,社會整合程度高;
(3)具有較強的社區意識和歸屬感;
(4)以傳統道德和禮俗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
隨著人類社會步入文明時代,城市作為文明的標誌之壹出現了。在階級社會中,城鄉對立的二元結構始終存在。不過,城市地位的根本性變化是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後,無論是城市數量還是規模,都大大超過了以前。當前中國社會正處於迅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從而導致了城鄉關系的新變化、新特點。
(二)城鄉協調發展
城鄉協調發展是社區之間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主要方面。傳統上,關於城鄉協調發展的理論主要有兩種。
(1)城鄉協調發展的融合理論
1.所謂城鄉融合,是要從本質上消滅城鄉對立,而不是要消滅城市與鄉村的具體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城鄉融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此思想指導下,人們提出了實現城鄉融合的三種主要理論模式,即:優先發展鄉村社區的模式、重點發展城市社區的模式和城鄉壹體化協調發展的模式。
2.關於城鄉協調發展,應當堅持如下原則:
1.優勢發展原則;
2.整體發展原則;
3.互益發展原則;
4.地區平衡發展原則。
(2)城市布局理論
1.城鄉協調發展的布局理論主要是探討城鄉社區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和縮小地區差別的問題。壹般說來,布局理論對社區考察的重點在地理區域的比較。就我國情況而言.主要是東、中、西部的布局和沿海、內地、邊疆的布局。布局的焦點是城市,而城市布局的主要內容是經濟和人口等方面的布局問題。
2.我國城市布局的壹般特點。我國城市大多數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這種分布是否合理不能僅從東西部國土面積的比重上簡單地加以考察,應當區分平衡分布與平均分布。所謂平衡分布就是要根據各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以及人口等因素綜合考慮,從而做到合理布局,使城市布局和發展與該地區的環境開發與利用、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協調。
3.環境與城市布局。環境因素對於城市布局有著重要影響。壹個地區的城市化速度和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那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
4.經濟發展與城市布局。在某種程度上,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它們之間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5.人口與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本身意味著人口的再分布。同時,城市的建立與發展也與人口有關。人口在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布局與發展,應與地區環境、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協調起來。
(三)轉型期社區的協調發展
(1)社會轉型的壹個重要方面就是傳統社區轉變現代社區。除了城市化趨勢之外,當代中國的社區轉型還至少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由同質性向異質性的轉變;
2.由封閉性向開放性的轉變;
3.在生活方式方面,日益註重效率,生活節奏加快,並且人們的消費行為呈現多元化的特點;
4.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社區生活各方面發生變化的基礎。
(2)社區轉型是壹種整體性變化,給社區的協調發展增加了難度。為促進社區的協調發展,應當註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在社區轉型中,註意促進各個方面的同步性,盡快完成新的整合;
2.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以加強社區對多樣化生活方式的適應性;
3.加強社區規劃及預測性研究,將社區轉型納入可預測、有計劃的控制軌道;
4.依據市場化要求,弱化行政幹預,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培育社區內部及社區之間的自組織能力。
(四)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主要差異
(1)城市社區:在特定的區域內,由從事各種非農業勞動的密集人口所組成的社會。
(2)城市的特點
1.人口集中,異質性強;
2.經濟和其他活動頻繁;
3.具有各種復雜的制度、信仰、語言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4.具有結構復雜的各種群體和組織;
5.家庭的規模和職能縮小,血緣關系淡化,人際關系松散;
6.思想、政治、文化相對發達。
(3)農村社區: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區域社會。
(4)農村社區的特點
1.人口密度低,同質性強,較少流動;
2.經濟活動簡單;
3.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受傳統勢力影響較大;
4.組織結構簡單,職業分工不如城市復雜;
5.家庭在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血緣關系濃厚,人際關系密切。
(五)虛擬社區
(1)虛擬空間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人類提供的`壹個嶄新的數字化空間與符號化交往環境,虛擬空間裏的虛擬社區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對傳統日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觀念進行消解和重構的過程。
(2)虛擬社區的虛擬性僅僅體現在它並不存在於物理世界的地理環境中,它沒有物理上的體積和形狀,是在數字空間中構建出來的具有初級關系的社區。
(3)和實在的社會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交往具有超時空性。
2.互動具有匿名性和徹底的符號性。
3.人際關系較為松散,社區群體的流動較為頻繁。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享的準則。
(六)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
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即以鄉村為特征的禮俗社會,和以城市為特征的法理社會,並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做了對比分析。
(1)禮俗社會具有強烈的內聚性,人們彼此關心,團結壹致,親密午間。這種關系為***同的語言和傳統所維系,其基礎是***同的利益、目標、價值和規範,親屬關系、鄰裏關系和朋友關系是它的基本形式,它們支配了禮俗社會的壹切。
(2)法理社會中,親屬關系、鄰裏關系和朋友關系日漸衰微,人們很少有***同的價值和規範,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私利。因此城市生活的特點就是惟我獨尊,分崩離析,肆無忌憚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甚至互相敵對。在這種環境中所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其性質與禮俗社會明顯不同。